2018年9月16日,“本世纪最强的超级台风”“山竹”在广东沿海登陆,过境东莞时强度为14-15级,风速达到40m/s,对全市绿化造成极大破坏。据东莞市城管局初步统计,全市倒伏树木约13986棵,树枝损毁的树木约5000棵,给我市园林树木造成严重损毁。在有关部门集中力量开展树木清理、修复工作的同时,东莞园林绿化树种选择、管养以及灾害天气抵抗性等问题再度引起热议。在所有的讨论中,城市行道树由于和居民日常生活环境关系最为密切,因树木倒伏等造成的人员及财产损失、交通阻滞等影响最大,也最为引人关注。
30多年来,在园林部门的努力下,我市整体城市环境绿树成荫,无论是绿地率还是空气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为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注入了绿色宜居的良好的城市元素。然而就城市行道树而言,客观上依然存在如下问题:
一、树种选择方面:考虑景观因素,滥用大树,孤植易倒伏、易断枝的树种;在道路狭窄、树坑尺寸有限的环境下,过多种植细叶榕、高山榕等树种,一方面树木本身根系发育受限,难以健康生长,另一方面损害人行道平整度,路面坑洼、翘起等情形时有发生。
二、种植方面:主要体现在树穴尺寸设计不合理,导致树木根系无法横向生长,而枝干生长过快,造成头重脚轻,台风天气容易被折断或倒伏;部分施工人员存在偷工减料,树穴开挖过窄过浅,树木种植时没有去除无纺布等情况,将导致根系不能深入土壤。
三、养护方面:主要体现在树木修剪频次相对于树木生长速度来说过低,许多路段树木低矮且郁闭度过高,尤其在夜间严重遮挡交通视线,容易引发交通事故,且枝叶密不透风,抗风能力差;小水浅灌,易诱导根系向浅层发展,造成倒伏。
四、绿地布局方面:主要体现在部分道路绿化带过宽,对城市空间割裂严重,道路两侧缺乏空间对话,行人过街所需时间过长;道路绿地利用率低,未能体现绿地系统的综合功能。道路拐弯口种植体型较大的树木,容易阻挡了驾驶人的视线。
建 议:
一、系统开展城市行道树调查和评估。行道树是城市道路绿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具有遮荫降温、改善气候、减尘降噪、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作用。行道树对我市优美的市容市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种植空间不够、部分榕树损害人行道平整度等问题依旧突出。应该结合我市亚热带海洋气候、日照和雨水充足、树木生长旺盛、外来物种多等特点,对行道树生长状况、植物多样性状况等建立动态、长效的调查、监测机制。
二、科学制定行道树局部替换方案。基于世纪台风“山竹”对我市行道树所造成的严重破坏,建议相关部门邀请省、市园林专家对我市道路景观和存在安全隐患的行道树进行调查评估并制定更换、加固或提升方案。
三、进一步加强道路园林施工监管和树木养护。据了解,我市市政园林绿化工程全部由第三方承包商负责施工和养护,因此,应加大对我市园林绿化施工和养护的监管及履约评价,对履约不合格的企业进行更换,并列入黑名单。
四、因地制宜布局城市绿地。目前,部分道路两侧绿化带等存在生长过于自然、城市利用率低等情况。结合我市环境品质提升的工作,市镇(区)两级绿化主管部门应按照我市实际情况进行道路绿化带编制、改造和提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