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现实意义。也是广东、深圳在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先行示范区的建设对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东莞将产生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东莞市委市政府正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加紧制定行动方案,全力支持和对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全市如何以更高的责任担当、更强的参与力度、更有力的执行力度,为先行区建设提供核心支撑,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新课题、新任务。
  东莞在全面支持和对接先行区过程中具有诸多挑战和制约因素:1、双城全面融入的制约。经济规模差距大、发展特点各不同,具有各自的发展边界;2、双城竞合关系的挑战。合作共赢与竞争比拼相比更难;3、双城体制机制政策服务的差异。深圳的政策支持力度、财政实力等远超东莞;4、双城面临共同的短板。在源头创新能力、教育资源供给、公共医疗资源质量和水平、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共同的瓶颈和制约。
  
  
建    议:
  1、推动东莞“三区叠加”面向先行区高质量发展战略定位。构筑新格局,由被动接受深圳外溢到主动融为一体,由全面跟随战略到协同发展战略,甚至部分超越战略,形成开放协作的局面;理解新常态,认识到两个城市之间的企业、产业等要素的自然流动是必然的趋势,着眼点在于以相辅相成合作为基石,如何让双方成为产业最亲密的姊妹,最紧密的合作伙伴;构建新动力,以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体系跨区域互补共赢,形成创新发展共同体。
  2、加快临深片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与深圳的全面接轨试点。共同布局高标准重点实验室、交叉科学实验室。共建万亿级创新产业集群,提高新经济集聚度。抢抓5G产业历史机遇,共建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场景。探索共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合作模式。
  3、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深圳深度融合。一是大科学装置全面对接,共同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二是技术创新平台全面对接,共同推进人工智能、5G通讯等领域的平台建设;三是重大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全面对接,建立深莞两地技术转移平台和机构的长效对接机制、合作机制;四是高端服务业融合对接,以制造业融合为起点,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融合;五是高等教育资源融合发展,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的教育资源融合态势,共同打造教育高地。
  4、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营造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推动社会治理共治共享,不断将深莞两地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举措纳入区域治理体系之中,系统性、体系性地协调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制度执行监督贯穿治理全过程。民主法治环境营造实施区域联动。结合智慧城市打造,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5、共同打造绿色生态文明协同一体的发展体系。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在生态保护、环境协同防治、协同监管方面,及时出台操作性强的地方性法规,共同探索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围绕莞深面临的共同问题开展长期的合作研究。
  6、开展体制机制制度创新探索,提高协同发展效率。建立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共建共商机制,重大事项协调推进机制,开展创新政策协同探索,横向联动,探索协同治理新模式。与深圳同步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措施,在共同打造金融生态圈方面规划建设数字金融示范区、跨境金融示范区;在滨海湾建设方面向国家争取实现与前海合作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共同“三扩区”,推进制度创新。
  


提案者: 周亚民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