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是佛教的代表,是佛教信众表达宗教信仰的场所。佛教文化融汇了宗教信仰、礼仪习俗、哲学观念、文学艺术、建筑雕像、历史沉淀和僧人世世代代的传承,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爱党爱国爱教,建设和谐寺院、文化寺院、生态寺院,是全国佛教的理想愿景
要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守”是继承者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是服务“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所需要的。它函盖了信众对佛法僧的体证和宗教情操的投入,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重大影响,夺取“双胜利”,自信心很重要。
今年正当佛道教进行提倡文明进香、去商业化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全国的宗教场所全部从年除夕关停至现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下,科学有效恢复寺院开放,最起码要面对下面的问题:
1、寺院要为信众提供表达信仰活动的场地和提供与之相应的信仰产品,手机时代线上宗教活动的依法治理与线下宗教实体与时俱进的应然调适问题。
2、去商业化的过度理解、僵化执行与佛教寺院合法权益的依法维护问题。
3、大数据时代佛教寺院内安保数据采集与信众隐私权保护问题。
建 议:
1、政府宗教部门、文化部门牵头,秉承庄严国土的精神,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文化概念,从历史人文地理角度,整合人文环保与自然保育的新格局,使得寺院建设的创新发展,适应活力东莞、魅力东莞、品质东莞、湾区都市的新城市化建设。
2、由自然资源规划局联系相关部门,在宗教场所的三级联网、两级责任制的管理模式下规划立项。按照新的安全技术要求,新业态、新模式的要求,规划设计保护好依法主体的完整性、独立统一性。
3、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东莞故事。有高度、有深度、有情怀的熏染福地利国利民前景,由寺院自主整合资源,搞好硬件和软件建设,于消防安全卫生中积极作为,凝聚共识,汇聚正能量,依法开展活动,担当主体责任,慎终追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