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且增速非常快,其中高龄老人的增速最快,预计2050年我国80岁以上老人将超过20.78%,养老问题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老年人养老消费观念滞后、养老企业投入大利润空间小、缺乏统一的监督评估标准和体系、医疗卫生保险与养老服务之间的壁垒等障碍也制约着养老服务的发展。

  从我市老年人口数据来看,我市老龄化趋势不容忽视,从2010年到2018年,我市60岁以上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0.25%,预计到2025年,60岁以上常住人口将达到111.28万人,我市70岁以上户籍高龄老人群体达14.5万人,预计到2025年7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20万人,我市养老服务工作日趋紧迫。面对老龄化、高龄化趋势,我市已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并在2019年着力探索打造东莞模式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结合线上与线下的服务模式,为后期工作奠定了基础,由于“智慧康养”处于初期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智慧康养”缺乏顶层设计,定位规划有待于清晰化。当前,我市出台了养老相关的服务服务条例,已有相应的服务制度保障;在智慧养老平台方面初步完成了搭建,但从制度、标准、规划等方面尚未清晰;

  二是智慧养老相关产品良莠不齐,市场应用率较低。我市在智慧养老产品开发方面的企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产品的升级换代还有待于提升,部分产品如腕表的应用率较低,产品开发和老人需求的匹配度上还需提升;

  三是老年人养老观念相对落后,且处于互联网的“盲区”,智慧养老接受程度较低。我市60岁以上老人在养老观念和养老消费方面相对保守,智能化和互联网产品的价格和易用性直接制约着老年人对智慧养老的使用;

  四是智慧养老服务尚未满足多元化需求,涵盖面有待于提升。老年人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医疗保健、应急服务、配送餐服务、家政服务、生活照料等方面,当前智慧养老平台以线下服务监管、评估、送餐服务为主,在服务整合、医养结合方面有待于提升。
建    议:
  随着老龄化浪潮的推进,养老产业和信息化的结合不失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发展“智慧康养”成为破解养老难题的重要出路。

  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智慧康养体系建设,打造民生品牌。“智慧康养”涉及信息、医疗、护理、家政等领域,建议协调卫健、工信、民政等部门成立“智慧康养领导小组”,建立管理协调机制,明确相应职责,制定我市智慧康养产业规划和服务体系,针对不同群体和养老业态制定“定制式”康养模式,打造我市民生工程的品牌,提升为老服务品质。

  二、制定和规范行业标准,建设东莞特色的智慧康养模式。以国家、各省市智慧养老标准为基础,结合我市现状制定“东莞市智慧康养系列标准和养老市场规范体系”,从产品、人才培养、服务到市场运作等方面加强规范和考核评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有东莞特色的智慧康养模式。

  三、加快平台和人才建设,提升智慧康养服务质量。充分运用现有的大数据、云技术等搭建资源整合和服务分发的平台,打造覆盖全市城乡社区集社区事务、家政服务、医疗护理等呼叫服务为一体的智慧康养信息网络平台;同时做好智慧康养人才的培养,一是加强在岗人员的职业培训和教育,二是鼓励高校、职校增设“智慧养老”相关课程或专业,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软硬件双管齐下打造高品质“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四、加强智慧康养宣传,引导老人和家庭接受新观念,提供培训,设置长期咨询窗口,提高普及度。

  五、塑造智慧康养品牌,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我市智能制造和5G等科技高地,鼓励企业在智慧康养方面精准定位,加大培育养老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开展智慧康养应用试点加强服务配套,形成服务闭环,引导产业聚集性发展,使之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岗位,推动我市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发展。

提案者: 李梦伟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