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3175份问卷的调查结果,尽管外来务工人员有着较好的就业预期,但不能忽视新冠疫情对就业的负面影响。接近九成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就业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超过六成受访者预计收入会下降,超过一半受访者认为“就业形势变得更严峻”。新冠疫情对餐饮、酒店、旅游业的就业影响最大,对制造业,房地产/建筑业,贸易/批发/零售受到的影响也较大。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的潜在问题表现在:
1. 外贸企业的员工“结构性剩余”现象将持续较长时间
受国外疫情的持续影响,我市外贸企业在原材料进口和货物出口都受到很大冲击。加之出国参展和国外客户来莞洽谈均受限制,外贸订单的取消导致部分中小微外贸企业暂时停业或停止招工,从而产生员工的“结构性剩余”。国外疫情短期内未见好转,员工“结构性剩余”现象将持续较长时间。
2. 务工人员转岗就业的政策关注不够
在全球疫情之下,出口企业的员工面临转岗或裁员的压力加大。当前的政策引导集中在余缺调剂、保障重点企业用工和适应疫情生产工作,尚未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转岗就业给予充足的关注。
3. 现有产业结构无法承受务工人员的就地分流压力
我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为主,大部分无法适应新兴行业的技能要求。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被迫停业或谋求转型,很可能会形成一个因无法转岗就业而离莞的务工群体,进而影响我市人口规模和发展后劲。目前,我市还未对此做未雨绸缪的分流就业规划。
4.消费需求受抑导致就业岗位数量短期内难以增加
因疫情未完全消除,人们的各类消费需求还未被完全释放,餐饮、旅游业、文化、娱乐等三产业在疫情中遭受冲击最大,短期内难以发挥出强大的就业吸纳能力。
建 议:
稳定就业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后劲、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保就业、稳就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目的的体现,也是经济工作的底线所在。在今年这种特殊情势下,强化就业工作,并将重点聚焦于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是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纲,为此建议:
1. 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靶点转为“防疫情、稳生产与促就业三位一体”,从劳动者微观个体的角度关注实际就业状况,推进生产、就业、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加快经济复苏。
2. 密切关注企业用工和失业人群的动态,警惕企业倒闭和负责人失联所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将稳定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作为维护城市形象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抓手之一。
3. 相关部门加强与行业协会、人才市场的信息对接,提供转岗就业、职业培训的资源平台。通过补贴培训、发放生活补贴的方式,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民工提升学历和技能,以适应各类新业态、新经济的需求。
4.借助疫情带来的新经济形态促进就业。疫情催生出数字经济下的就业新业态,短视频、直播平台、在线教育等各类电商平台需求量激增,这些新经济形态应加快吸收闲散劳动力,发挥促就业、稳就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