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临深区域二区七镇总面积898.52平方公里,占全市36.53%,常住人口285.08万,占全市33.97%;GDP、规上工业增加值、外贸进出口总额、税收收入约占全市三分之一。近年来,东莞临深区域承接深圳的梯度辐射不断加强,产业合作更加紧密。2016至2018年,该区域承接深圳项目宗数占全市比例50%左右。

  但在我市临深区域承接深圳产业项目转移方面还存在不少瓶颈问题。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待加强。与深圳的交通联系还集中在常规交通对接,路网分布不平衡,跨界交通基础设施衔接不够通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明显滞后。二是产业梯次结构有待提升。各镇产业园以一般性工业园为主,对高端项目落户吸引力不大。除华为等企业外,其他深圳外溢企业以中端传统制造为主,迫切需要加快新动能的培育,提高产业层次和发展质量效益。三是公共服务短板比较明显。目前深莞、莞深通勤都在17万人,临深区域中小学教育、医疗、人才等公共服务存在短板。临深区域有过半企业存在用工短缺,已成为制约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

  东莞作为与深圳空间接壤最多,产业联系紧密的城市,在深圳功能加速外溢、深莞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即将实现的前提下,深莞产业分工一体化趋势必将加速。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建    议:
  一、强化临深片区土地资源统筹利用力度

  针对目前东莞临深片区承接深圳产业转移项目落地存在的土地资源制约日益趋紧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加强资源统筹协调力度。一是加强土地统筹管理,加大连片“工改工”支持力度,推广清溪镇“深投控清溪科技生态城”项目,鼓励临深片区各镇街加强存量土地统筹整合,打造高质量产业发展平台,承接深圳优质产业转移。二是加强临深片区各镇街与市级有关部门联动,及时解决用地等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问题,如加快办理施工许可证等动工前手续、市镇联同推动项目用地“招拍挂”等供地手续,争取尽快取得土地并基本完成项目报建工作。三是建立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库,及时掌握项目动态变化,重点梳理项目存在用地、用电、用工等问题,按需及时分配资源,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协调解决,督促项目方落实投资计划。

  二、推动临深片区有针对性开展对深产业招商

  受疫情影响,今年我市工业投资增长的压力较为突出,临深片区应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动工业投资项目尽快落地投产。各镇街要结合强链、补链、延链的需求,系统梳理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以及智能制造业中的关键缺失环节和薄弱环节,以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和重点细分行业为主攻方向,紧盯市场前景好、产出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奶牛型”企业,加大土地、财税、奖补等优惠政策倾斜,开展靶向式精准招商。建立东莞片区与深圳辖区对接机制,结合片区自身特点和优势,对标深圳辖区产业溢出,进行资源和产业配套,避免镇街间同质竞争。同时建立深圳重大优质项目落户我市的直通车制度、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制度、优质项目“一企一策”制度。

  三、提升临深片区产业配套服务水平

  要加快临深片区立体交通、教育、医疗、科研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有序推进东莞1号线支线与深圳22号线、东莞3号线支线与深圳11号线、东莞5号线与深圳13号线延伸线等城市轨道规划衔接,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龙凤大道、深外环高速等建设,尽快落地中子科学城至深圳中山大学校区通道,加快东莞黄江至深圳公明快速路建设。同时加强教育与医疗配套建设,以解决适用性人才的后顾之忧。加快引进建设好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分校,推进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研究教学人员“互认、互任”研究教育机制,高标准建设好人才公寓,聚集一批高端人才,使临深片区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热土。

提案者: 民革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