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市按照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扎实推进“基层文化百村示范工程”和东莞文明美丽村居的建设,注重民俗传统、乡村历史的展现和传承,在挖掘文化底蕴、丰富文化内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还存在以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1.管理粗放。目前我市村史馆(舍)的建设大多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多是镇街、村(社区)自发,缺乏统一牵头单位,统一筹划,统一财政支持,缺乏鲜明样板和借鉴模式。
2.展示单一。目前我市现有的村史馆(舍)多使用展板、实物作为展陈手段,缺乏文献、影像、多媒体展示等新方式,无法多角度全方位呈现乡情村史,对市民吸引力不足。文物量偏少且单一,趣味性、参与性不足,互动性不强。历史档案缺乏搜集和整理,在宣传包装上比较滞后。
3.场地有限。各村社区实际情况不一,场地条件参差不齐,场地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村史馆(舍)的使用效率,展览水准。未能与现有的祠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场地整合利用。
建 议: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由东莞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统一牵头,会同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多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可先从“基层文化百村示范工程”中的100个村(社区)先行先试,选择条件成熟、资源具备的村(社区),摸索可推广的经验。将村史馆建成群众忆古思今、自我教育、留住乡愁、凝心励志的精神家园, 村(社区)展示形象对外交流的“会客厅”。
2.制定村史馆建设管理经费筹措制度和使用办法。可参照村史馆(舍)建设管理走在前列的城市作为参考,市、镇、村三级财政给予一定支持,同时鼓励社会贤达回报乡梓,并支持村(社区)通过社会募集等方式筹措资金,多方引入社会资金,建立 村史馆(舍)建成管理维护 机制,保证村史馆(舍)可持续性发展。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综合利用现有场地和资源,将挖掘乡村文化底蕴与发展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立足本村实际,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着力打造一批以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家风家训、历史典故、乡贤名人为主题的村馆精品。真正把村史馆建成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阵地,体验民俗、发展旅游的“精品店”。结合具体情况,村史馆的人力、财力、物力、场地等,可与东莞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已有的场馆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使用率,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4.提升村史馆(舍)历史档案搜集整理水平,利用多媒体等方式创新性展示。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条件成熟的村(社区)历史文化、名人名家、传统习俗等进行系统性整理挖掘,并整理完善村(社区)资料电子档案,保留电子影像档案。创新展陈方式,多利用新媒体等技术。
提案者: 蒋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