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市在强化产业发展的内生性和扎根性,推动产业链加速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逐步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助推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截止到2020年3月,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25万户,其中企业近60万户,市场主体及企业数量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庞大的企业市场主体在撑起制造业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消防安全压力,近五年来,我市发生的实警火情与虚警火情接近6000起,其中2019年发生的火情就有860起。各类火情及事故发生的场所主要集中在“三小场所”、企业以及居民小区。导致火情及火灾事故 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市场主体的消防安全意识不强。一些中小微企业,由于成本控制等因素,对消防设施投入、人员培训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有的法人单位总会抱着侥幸心理,“重消防器材配置、忽视人员培训”的观念依旧存在。二是“三小场所”违规经营,商住混杂的现象依旧比较突出。很多场所负责人安全意识薄弱,店内堆满杂物、电线乱拉、违规住人等现象严重,房间内部还设有房中房,消防安全隐患严重。三是由于缺少消防设施操作员,导致消防设备没有第一时间发挥作用,小火变成了大灾的现象时有发生。
综上所述,我市消防安全形势严峻,但我市的专业消防救援队伍及辅助消防专职队伍的人员配置严重不足。按消防配备标准,我市应配备15万以上具有资质的职业人员,而实际上消防设施操作员不到1万,与深圳(5万)、广州(7万)等城市比也相差甚远,难以应对庞大的市场主体,尤其是从2020年开始,国家将消防设施操作员调整为准入类职业资格,从事消防安全相关工作必须持证上岗,因此加大消防安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力度,推动构建“全灾种、大应急”的公共安全体系成为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工作。
建 议:
第一,把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小落细落实,进一步落实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消防责任,完善火灾事故倒查追责及消防执法责任追究等制度,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消防安全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消防宣传教育的“活化”、“实化”工作,以模拟现场和实际操作为重点,提升接受消防安全职业技能培训的主动性和全民参与的积极性。以镇街、行业、企业、社区为单位,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将火灾现场教育和消防实地演练相结合,切实解决重“演”轻“练”的问题,强化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的主体责任意识和“四个能力”建设。
第二,注重防范和化解重大火灾事故风险。实现网格化信息化管理全覆盖,对于违规经营、问题突出的三小场所要登记在案,限定整改时间,强制业主参与消防安全培训并达到标准,有效减轻消防警力不足的压力。
第三,推广社会化有偿服务,创新消防安全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11号)文件精神,政府对消防安全职业技能培训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或者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消防安全职业技能培训,采取校企结合、订单式培训等新模式,践行“三懂”、“三会”,培育消防安全的社会力量,有效补充消防警力的不足。
第四,构建高效有力的公共安全体系。消防安全是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应及时根据特大城市的人口数量、中小企业众多以及易于发生消防灾害的城镇特点,科学编制消防安全规划,逐步实现职业从业人员数量质量的双提升。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的信息技术,构建对电气线路、燃气设施等消防安全全覆盖的社会火灾防控体系,提升我市消防安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