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武汉爆发的新冠疫情,暴露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与决策不科学、预警和响应滞后、医疗资源供给不足、公共卫生防疫专业人员不足、应急物资供应不足、各相关部门协同机制发挥不畅、防疫信息公开不够透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等机制有待提高、中医药参与抗疫相对滞后、大数据科技和人工智能科技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方面的研发和应用不足等诸多问题。

  我市疫情防控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应急体系和应急预案建设不够完善。二、传染病定点市第九人民医院刚刚建成,硬件设施和人员严重不足;三、不仅市面缺口罩,各单位的防控物资库存已降至极低水平。四、基层医疗和基层公共卫生薄弱,人员不足,流动性大。五、公共卫生应急产业化发展有待加强。民营和社会办医疗机构、消毒服务机构未充分动员。

  
建    议:
  一、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和预案建设。一是加强市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监测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和发布功能,提高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二是健全卫生应急工作机制,完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决策、监测预警、物资储备系统,形成统一指挥、布局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三是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全面梳理现有各级各类卫生应急工作预案,逐步形成由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部门单项预案和单位内部预案所组成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一方面建立日常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清单和规范标准;另一方面,建立各种应急情况下的行动指南和预案,包括建立风险感知与识别机制,应急反应机制和危机应对的组织动员、资源调动和相关服务。
  二、加大对市第九人民医院能力建设的支持,保障镇街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市第九人民医院还处于建成初期,短板明显,政府应加大对第九人民医院建设的投入,将市第九人民医院建成一家高水平的传染病专业医院。针对镇街医院不同程度存在发展瓶颈,应加大对各镇街医院生存发展的支持,从而有效保障我市整体医疗保障体系运行。
  三、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储备机制。卫生行政部门要制订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和目录,统筹做好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工作。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增加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通过医药公司,应急物品生产厂家,加强应急物资后备储备。
  四、加强卫生应急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包括医生、护士、传染病相关专家学者、社会工作者等在内的突发疫情快速反应队伍。加强卫生应急人才队伍规范化建设,健全队伍管理机制,改善队伍装备水平,加大培训和演练力度,提高队伍的综合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专家库,提高科学决策和咨询水平。
  五、建立民营和社会办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源的动员机制。三甲民营医疗机构拥有一定数量的医护力量,第三方检测机构拥有一定的检测力量,社会办的消杀机构拥有一定数量的消杀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社会办的心理咨询机构可提供部分的心理干预服务。这些力量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都是不可忽略的力量。应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
  六、建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提升科技的研发激励机制。为了减少医护人员与病患的接触风险,建议通过大数据技术掌握人员流动情况,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应急信息化、指挥网络化、决策智能化。科学预测疾病流行风险,通过远程诊疗等手段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一系列问题,建立科技攻关奖励机制。
  七、建立长效健康教育机制。东莞流动人口占比较高,疾病传播风险较大,在公共卫生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建议定期对各社区,村居,居委会、网格员等相关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培训,加强群众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的健康教育,培养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提案者: 农工党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