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东府办[2017]127号]),东莞市各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据2019年3月统计,东莞全市共有92家医疗机构参与医联体组建,建成医联体74个,公立医疗机构参与率达到100%。市妇幼保健院与36家公立医院、9家民营医院、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成立东莞市妇幼保健专科联盟,成为全市规模最大、涵盖专科最广、参与医疗机构最多的专科联盟。但医联体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服务协议流于形式
市内各专科医院与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的《专科联盟合作协议》内容多为专科指导、人才培养、科研协作、双向转诊、资源共享等内容,自签订协议后,各成员单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基本还是延续医联体组建之前的运作模式,主动联系协作较少或根本没有沟通,医疗行为并无差别化,在履行协议服务工作上流于形式。
二、服务内容单一,执行过程松散,不能真正发挥医联体预期目标。
目前市内各镇街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根据实际情况签订《购买服务协议》,但 “协作”内容单一,执行过程松散,不能真正发挥医联体预期目标。首先,专家下基层出诊、带教,其实并未能真正扭转基层医疗技术力量薄弱的现状,一方面上级医院不愿真正派驻专家下基层;另一方面派驻出诊的专家大多为专科医生,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的是全科人才。其次,转诊渠道不畅通。市内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负责制,加上医疗保险的优待报销政策,患者已习惯于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后转诊至上级医院诊治及进行住院诊疗,在医院继续享受医疗社保报销,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从上级医院接收康复期的患者资料,继续对患者进行后期的跟踪随访治疗。由于各级医疗机构间协作不紧密,转诊渠道不畅通,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不上去,分级诊疗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缺乏信息共享平台
目前,我市医联体的构成基本上是市内三级、二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一个医联体,而信息系统相对独立,不能兼容、相通,导致在居民的健康信息管理上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医联体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检查报告、检验结果、病历在医院端不能查阅,医院的检查结果、处方、开出的医嘱等也不能在社区查阅及执行医嘱,双向转诊的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无法实现无缝对接,对诊疗工作造成极大的障碍,阻碍医联体工作的推进。
建 议:
一是聚焦市政府出台的有关医联体建设工作意见推进,建立系统的医联体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医联体作为打破行政管理架构的约束,开展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协作和完整的医疗配合,这其中必须要有严谨的医疗管理制度来保证和上下协调,以及医疗机构间通畅的分级诊疗制度作为保障。
二是加强医联体内部管理,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医联体内组建业务管理部门,进行业务同质化管理,做到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质量控制、统一人员培训、统一工作考核。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共同分工协作完成公共卫生服务,做好居民健康和卫生体系的“守门人”;充分利用医院下沉的优质资源,提升常见病、多发病的救治能力和预防保健、康复与慢病管理水平,推进新技术和新项目开展,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做到接得住医院向下转诊的病人。
三是建立信息平台。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便捷条件。只有建立信息平台,开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域内医院信息连接端口,实现医联体内诊疗信息互联互通,才能让医联体共享区域内居民健康信息数据,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等服务,方便患者看病就医,真正发挥出医联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