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部署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松山湖实验室”等一批国家重大科学装置和创新平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初具雏形。大科学装置的集聚不仅可以带来大量的高端创新资源,也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散列中子源落户英国牛津郡和日本筑波科学城,给这两地带来的变化就是很好的例证。

  充分利用我市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集聚的优势,通过高校学科建设与重大科研平台有机融合发展,有利于解决我市大科学装置与本土科技力量两张皮,科研梯队建设不够宽广,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不快等问题,有利于更好地集聚和利用湾区优势创新资源,完善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将东莞打造为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引领东莞先进制造业向纵深发展。

  
建    议:
  1. 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推动高校与大科学装置的科技人力资源共享优化。充分利用大科学装置顶尖科研人才集中的优势,创新人才流动机制,通过双向聘用、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柔性流动方式建立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互聘机制,为我市高校一流学科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加大科技绩效认定标准的制度建设,重视对重大成果参与者和参与单位贡献度的认定。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推进高校和大科学装置人员的考核互认,打通高校职称评定体系和科技创新平台职称评定体系之间的障碍,打破人才在不同组织之间流动的藩篱,推动创新良性生态圈的发展。

  2. 积极开展联合攻关,加强高校与大科学装置的科研合作。鼓励重点高校与高水平科研机构共建大科学装置,以此为契机推进双方开展实质性科技创新合作,培育和拓展新的学科增长点。推动我市高校与大科学装置合作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的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大幅促进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生。支持我市高校以特色学科为基础,联合大科学装置打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创新中心,推动联合攻关长期化、实体化、系统化。鼓励高校与大科学装置开展面向国际前沿的重大科研探索和核心技术攻关,联合申报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

  3.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共享,提升高校社会服务水平。构建重大科技项目接续支持机制,鼓励各高校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产业技术瓶颈开展协同攻关与技术咨询,构建“高校+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企业”的科技成果全链转化体系,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以体制机制创新明确跨部门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厘清高校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科技成果主体责任,对共同开发的科技成果可以根据投入和贡献作价入股,形成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鼓励高校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共同研发的科技成果联合申报各级科技奖励。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档案建设,对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的科技成果、专利、科技人员、科学数据以及评审专家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加工并建立数据库,推动科技成果的信息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

  4.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协同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顶尖人才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跨学科研究素养,注重科研内容的原创性,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近距离指导。要鼓励高校依托大科学装置共同开展顶尖人才的培养,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联合攻关、开展科研实习等,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一流科研的机会,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研水平,为我市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土壤,也为大科学装置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后备人才。

  5. 依托大科学装置,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空间。充分利用大科学装置对国际顶尖科学家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加强与国外先进文化与技术的联系与交流。要将这些国际顶尖科学家吸引到高校学科建设团队中来,开展有深度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要依托大科学装置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性会议,深度参与国际或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提高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提案者: 农工党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