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病人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不合理用药形式多样,例如无明确指征、违反禁忌症与慎用症、剂量过大或不足、疗程过长或过短、剂型不适当等,其中以选药不当、用药品种过多、配伍错误最为突出。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药品零加成政策的出现,要求医疗机构在药品服务上从“以药品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从“以保障药品供应为中心”转变为“在保障药品供应的基础上,以重点加强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参与临床用药为中心”。而基层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整体水平不高,药学服务能力与日益增长的群众医疗需求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层医疗机构存在“重医轻药”的观念,不重视药学服务工作,导致药学服务人员的配备不足,药学服务在辅助医师用药决策和患者用药咨询等方面的作用也无法得到体现。其次,由于基层医疗机构需要药品数量少,部分药品供货仍存在问题,采购平台上有但实际上生产厂家仍供货不足,拖延药品送货时间,导致断供现象出现,不能满足临床用药的需求。第三,上下级用药不衔接,由于各个医疗机构药事管理都具有独立性,药品目录上没有有效衔接,患者从医院转诊回社区治疗时,治疗药品由于衔接不好,经常面临更换的局面,从而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第四,由于我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数量多、分布广,达到398家,绝大多数站点发药人员为非药学专业人员,导致药品和处方规范管理、处方点评和审核工作难度较大。以上因素都制约了基层医疗机构药学服务水平的提高。
建    议:
  一、转变药学服务观念,药学人员要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技术型服务模式,充分发挥药学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药物服务。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药学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对药品和处方规范管理、处方点评和审核工作,促进用药合理性提高。

  二、尽快建立医联体、区域内上下用药衔接的规章制度,明确上下用药衔接方面的权利义务、职责分工,建立全市统一的上下级衔接用药目录,同时建立高血压、糖尿病长处方管理制度, 统一临床路径、统一服务监管,加强患者临床治疗疗效。

  三、倡导“互联网+药事服务”。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药学服务。智慧药学咨询,微信、“网络药师”自动审方、APP留言咨询端口,为患者答疑解惑。开展智慧药品配送管理,实现快速、安全、准确送达,减少患者等待时间,实现真正以“患者为中心”。节省药房人力和空间成本。

  四、探索家庭药师签约制。随着老龄化进程日趋加速,慢性疾病所带来的合理用药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基层医疗机构主要面对的患者群也是慢性病老年患者,借鉴佛山南海区家庭药师全程管理患者用药模式,将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中。使基层医疗机构药学服务职能前移,让药师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对慢病患者实施以药物治疗管理为核心的全程健康管理工作,拓展惠民健康服务。

  

提案者: 农工党市委会

财政局
市卫生健康局:
  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案《关于加强我市基层医疗机构药学服务水平的建议》(第20200186号,以下简称《建议》)收悉。结合市财政职能,经研究,我局会办意见如下:
  (一)财政对公立医院药学服务水平建设的投入。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东莞市公立医院基本医疗服务补助实施方案(2018年版)>的通知》(东府办〔2018〕66号,以下简称《方案》),基本医疗服务补助,是市、镇两级财政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按照服务数量、质量以及满意度等因素核定的对公立医院进行的补助。基本医疗补助的门诊补助标准按类别每人次分别是4元、5元,住院补助标准按类别每人次分别是15元、22元。根据《方案》,基本医疗补助资金可统筹用于人员工资福利、设备更新维护、药品及耗材购置、大型修缮、水电物业及药房的基础设施和人员培训等支出”文件精神,市镇两级财政每年根据《方案》的要求足额安排基本医疗服务补助专项资金,2019年市、镇两级财政共安排基本医疗补助资金33558.09万元。医院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用于药品、药房以及人员培训等相关支出。

  (二)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学服务水平建设的投入。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东府〔2020〕19号)文件精神,按照“两个允许”的要求,确保社卫机构薪酬总体水平不低于属地镇街(园区)同类使用单位在编人员平均薪酬水平,同时允许社卫机构自主分配奖励性绩效工资,向医技人员(包括药学人员)倾斜。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为镇街(园区)供养单位,所需人员经费均由镇街(园区)财政负担。


市卫生健康局
农工党市委会: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基层医疗机构药学服务水平的建议》(东莞市政协提案第20200186号)已收悉。首先我局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基层医疗机构药学服务水平的关注。对于您的建议,我局也高度重视,现答复如下:
  一、具体工作情况
  我局为加强药事管理推动药师转型实现自身价值,鼓励医疗机构加强内部培训管理,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有能力指导、协调和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活动的药学人才队伍,更好更快地实现“两个转变”:即药学服务从“以药品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从“以保障药品供应为中心”转变为“在保障药品供应的基础上,以重点加强药学专业技术服务、不断提升药学服务能力、参与临床用药为中心”。
  (一)2019年开展全市医疗机构重点药品监控等药政管理工作督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点评处方(或医嘱)数达67266例,不合理用药419例,合格率99.38%,平均每中心点评4484例,全市各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约谈不合理用药医生达16人次,平均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足1人次。
  (二)联合市医保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等五部门联合出台了《东莞市短缺药品保供稳价联动会商工作机制(试行)》,建立健全我市短缺药品保障联动会商工作制度。随后,会同市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联动会商机制各成员单位,形成《东莞市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联动会商机制工作规则》。继续开展急(抢)救药品进行常态储备及供应。根据市场和药品采购平台供应需求情况,做好常态化储备目录调整工作。
  (三)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落地见效,我局在省内首创建立覆盖全市公立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系统,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对我市医疗机构药品遴选、采购、配送、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采购行为,加强药品的供应保障,同时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工作,提高整个区域的合理用药水平。目前,系统已全面对接省内三大药品交易平台(省电子交易平台、深圳GPO平台、广州GPO平台)、75家公立医疗机构和40家药品配送企业,实现药品采购信息全流程覆盖。
  (四)加强医疗机构住院药房、门急诊药房和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室)等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网络化药师工作站、个体化用药监测平台、智慧化药房和智能化用药监管系统。鼓励推广使用医疗机构微信小程序、患者客户端开设药学服务子系统,开展多元化线上药学服务,深化互联网+药学惠民服务的模式。推行互联网+药学服务,东莞市人民医院、东华医院先后依托线上“互联网医院”,开通慢性病相关科室线上就诊和药物快递到家服务。推动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
  (五)加强药学技能培训和群众宣教活动。我局主办和委托市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等定期开展相关业务技能和政策解读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动员医药人员积极开展和参与药学咨询、专家讲座、“药师说药”等合理用药宣教服务工作,提高群众安全合理用药素养。上半年受疫情影响,线下培训全面暂停,我局推动市医院药事管理质量控制中心开展了以线上讲座为主的云课堂学习。累计已开展线上培训共计 4场,参加人次共计362人次。
  (六)我局推出“健康东莞”APP,可方便群众预约医生、预约医院和预约社区卫生服务,查询检验检查结果,也可以进行家庭医生签约。后续将开通候诊、取药、候检等导诊功能,市民将可以通过APP查询药品目录,实现合理安全用药宣教,从而改善群众就医看病体验。我局也鼓励各医疗机构通过微信公众号及官网进行合理用药及宣传。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我局鼓励家庭医生团队中加入更多药剂专业人员。目前我市部分镇街家庭医生团队中已经有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如万江街道、长安镇、麻涌镇、沙田镇、黄江镇、塘厦镇、横沥镇、石龙镇、清溪镇、大岭山镇等家庭医生团队中都有药学人员加入。
  (二)整体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下半年将进一步围绕基本药物配备使用、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药品使用监测、短缺药监测预警与应对、药品临床综合评价、降低慢性病用药负担等方面,出台相关工作实施方案,总结工作成效、宣传推广经验。规范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管理,提升合理用药水平。
  (三)继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药品应急供应保障。当前疫情防控仍不能松懈,我局将继续认真落实《广东省卫生健康委 广东省中医药局关于做好防控和救治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疫情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四分四协同”做好药品应急供应保障,坚持分层预警、分级预警、分类储备、分步应对,不断完善六大类药品监测和定点药品储备,药学人员形成一线参与临床救治、二线保障药品供应、三线研究制定用药方案、四线参与药物临床使用的协调局面。
  感谢您对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希望您今后继续关心支持我局工作,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上内容如有不完善、不妥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办理单位: 市卫生健康局,财政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