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位处东江下游,水资源丰富,境内河网密布,市域范围的河流总数共669条,是东莞重要的自然生态本底。东莞在历史上也是一个与水共生的城市,农业灌溉和商贸航运依托于水系运作,生产与生活围绕着水系展开,形成了东莞独特的岭南水乡风情,时至今日,东莞的水岸沿线仍分布着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可以说,水系水岸正是东莞历史传承的根系所在,水乡特色就是东莞的重要名片。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粗放式的城镇建设对水系资源污染严重,让东莞的城市空间格局从“与水共生”,变成了“背水发展”。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针对水环境治理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积极开展了水流域综合整治及污染治理攻坚战等,整体水质已经有明显改善,同时也在积极谋划“三江六岸”等岸线提升工程,可以说,东莞城市格局从“背水发展”重新走向“拥水发展”已经有了良好基础。然而要进一步写好东莞的水文章,仍面临瓶颈:
一是资金投入巨大的问题。根据市环保和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市投入500亿元用于环保整治,其中用于水污染防治达到338亿元,“三江六岸”提升首期示范段的建设资金需求据初步统计也接近7亿。而且水环境治理和水岸景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后期相关设施的建设、管养和维护还需要持续的资金购入,单纯依靠财政资金显然难以为继。
二是空间难以预留的问题。早期城镇化导致大量滨水沿线土地掌握在集体及私人手中,政府掌握的土地十分有限。以“三江六岸”示范段17公里岸线为例,500米范围内市镇两级储备用地总面积仅约18公顷,而集体或私人权属的土地多达388公顷。滨水沿岸土地统筹难,导致滨水空间变得支离破碎,难以打造如上海黄浦滨江改造这样整体式的岸线提升。
建 议:
目前,我市正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国土空间规划作为指导全市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市构建滨水空间廊道的重要抓手,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水环境资源的整合谋划,统筹好水岸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践行城市经营理念,实现以环境治理带动经济效益的重要工具。政府在水环境治理和岸线提升工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带来的是水资源沿线土地价值的提升,若无法建立水环境治理投入和土地价值提升之间的正向循环,单纯依靠财政单方面的持续投入,显然难以为继。在本次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中,应突出生态经营的理念,一是摸清水岸资源家底,结合“三调”数据,分级分类识别出水系沿线的潜力土地资源,建立东莞水岸沿线土地的底图底数,为预谋预控沿岸土地提供基础。二是探索机制创新,参照轨道TOD及城市更新的相关政策,在滨水地区积极探索土地储备的政策创新,通过制定规划留白、设施捆绑、利益共享与密度分区等一揽子政策组合,增加政府在土地统筹中的主动权,避免水岸沿线土地价值的漏失。
二、强化水环境资源的底线管控,预留好水系生态廊道
国土空间规划对自然生态资源强调底线思维,通过“三线”划定对开发建设形成紧约束,构建东莞未来的国土空间合理格局。水系作为东莞自然生态资源家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较为脆弱的一种生态资源,应通过本次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强化管控。针对全市水系资源的安全重要性、生态敏感性等维度作综合评价,并作分级管控,对重要的大江大河,应加大两岸的管控范围,为生态修复和滨水景观建设留有空间。对于重要水系的关键段、敏感段两侧的已有建设应明确清退计划,为水系生态廊道的构建形成空间基础和规划保障。同时,在国土空间规划的专题研究中,应强化对水资源和岸线利用等内容,为下一步的滨水空间建设等工作提供重要的顶层设计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