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行“智慧城市”建设已有15年历史,但传统信息化平台都是“烟囱式”设计,没有强大的运算能力和统一的大脑,人、物和服务的数据连接共享也未实现。2016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的目标。
而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当前物联网正在从“连接”走向“智能”,人工智能正在从“云端”走向“边缘”,城市逐渐进入一个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联的数字化智能社会。在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部位,产生了“智联网”。
智联网将各种物质资源数据化,并整合在一个既分布又集中的庞大网格体系中,为各种应用及用户目标提供共享服务;将各种能力资源(科学运算、信息传送、能量运载、物质流通)配置在分布又集中的网格体系中,通过资源的合理转化,将现场快速响应与整体决策自动化。智联网实现人、机器和数据的连接,最终目的是支撑和完成大规模社会化协作。
随着移动通信即将进入5G时代,智联网将迎来飞跃式发展。当前东莞乘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东风,重点打造滨海湾新区。新区没有传统信息平台需要修补迭代甚至推倒重来的桎梏,“一张白纸”正适合描绘新的蓝图。建议在滨海湾新区试点建设智联网,并逐步推行新型智慧城市的落地。
建 议:
1、建设5G高速宽带网络和全面感知体系工程。坚持标准统一、安全可控的原则,加强新区感知信息覆盖和共享共用,推动万物感知和万物互联,构建全面感知物理社会和网络空间运行态势的感知体系,推进5G智慧多功能杆建设,完善物联感知手段。推动集照明控制、WIFI天线基站、视频监控管理、广告屏播控、城区环境实时监测、紧急呼叫、水位监测、充电桩和井盖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多功能杆建设,形成共建共享、集约高效的城市物联感知网络建设模式,提升公共安全、城市管理、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智能感知水平。
2、升级滨海湾新区重点监控点的视频探头,全面覆盖第一类和第二类重点场所,探索应用视频数据前置处理技术,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整合;推进物联网在公共治安、城市管理、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部署,完善大型公建、地下管网、路政设施等城市部件的智能感知监测体系;推进物联感知网络和感知设备的统一接入和管理、感知数据标准化处理、感知数据前置处理和反馈、感知网络安全管理等;建立时空基础设施,实现全区遥感遥测、卫星定位、移动定位、物探、激光、雷达等各类地理空间数据和时空大数据的统一标准、统一汇聚和统一服务。
3、建立开放式城市感知平台,加强感知数据标准化处理和共享共用,以及感知设备的规范化接入和数据汇聚,结合互联网数据,实现对物理社会和虚拟社会的全面感知,形成智慧城市全量信息视图。支持企业开展新型智能终端应用,支持企业在社区、公共场所、办公楼宇等区域部署智能服务终端,支持智能机器人、智能支付、虚拟现实等智能化应用。
4、结合各类终端、终端服务以及云计算平台,构建一个涵盖全面感知网、通信网络和计算存储资源的集约化智联网支撑体系,统一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物联感知等资源服务。建设滨海湾新区城市大数据治理中心、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和业务展示中心,通过三个中心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大脑和中枢,构建信息开放集成环境,支撑应用系统集成和跨部门跨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调。
5、重点推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引导和鼓励滨海湾新区企业建设工业智联网,通过海量工业实体的智能化协同,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借助工业智能网聚合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的能力,构建产业协同生态系统,整合产业合作伙伴资源,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发展和改革局
滨海湾新区管委会:
提案《关于滨海湾新区试点建设“智联网”的建议》(第20200175 号)收悉。经认真研究,我局会办意见如下:
一、强化规划引领结合我市产业发展优势,以及所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短板和制约因素,我局先后组织编制《东莞市重点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 年)》和《东莞市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5 年)》,提出五大新兴领域十大重点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方向,构建“三极三带”现代产业体系总体发展布局,重点升级“七大产业承载区”,其中,提出突出滨海价值,发挥滨海湾新区开放协同平台优势,聚焦5G、人工智能、智能终端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动滨海湾新区构建产业协同生态系统。
二、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在总体产业规划指导下,结合全市产业空间地块产业基础和产业配套等情况,我局起草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工作推进方案,系统谋划全市产业、空间层次布局,其中,提出在滨海湾新区谋划布局高端制造业总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同时,对资源倾斜和建设运营等方面,提出若干扶持政策和措施,以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市自然资源局
东莞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20200175号提案《关于滨海湾新区试点建设“智联网”的建议》收悉。经研究,我局会办意见如下:
一、我局支持以滨海湾新区为试点开展“智联网”建设。我局将积极提供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包括基础地形和遥感影像数据等;同时在市数字办的统筹部署下开展自然资源和地理信息基础库的汇聚和建设。
二、目前全国都在大力加快推进时空大数据建设,我市也已建立政务数据大脑,正全力推动全市各类政务数据的汇聚和融合。建议我市在统一的时空基准之上,统一建设和汇聚时序化的基础时空数据、公共专题数据、物联网实时感知数据、互联网在线抓取数据和根据本地特色扩展数据,构成智慧东莞所需的地上地下、室内室外、虚实一体化、开放鲜活的时空数据资源,为智慧东莞建设提供统一的时空数据基础设施和统一服务支撑。
市工信局
滨海湾新区:
《关于滨海湾新区试点建设“智联网”的建议》(提案 第20200175号)收悉,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先行先试,探索智慧灯杆建设工作
智慧灯杆是建设智慧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道路上各类智能终端的信号收发和数据采集的良好载体。为推动智慧灯杆建设,我局深入开展调研,拟定《关于推动市政路灯杆“一杆多用”加快5G基站建设的请示》上报市政府。根据市领导的批示精神,我局牵头制定智慧灯杆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经市政府同意,去年8月,印发实施了《东莞市智慧灯杆技术和工程建设规范》;今年3月月,印发实施了《东莞市智慧灯杆建设运营管理办法(试行)》,为全省首个出台智慧灯杆建设运营管理办法的城市。
同时,我局选取石龙镇作为现有灯杆改造的试点,选取滨海湾新区作为新建智慧灯杆的试点,支持石龙镇和滨海湾新区开展智慧灯杆投资建设运营模式摸索。下来,我局将继续指导配合滨海湾新区尽快完成《东莞滨海湾新区智慧灯杆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在湾区大道、迎宾路两条新建道路上建设约400杆智慧灯杆,同步建设数据管理中心,智慧灯杆运营管理平台等,为下来我市依托智慧灯杆开展5G微小基站建设夯实基站。
二、以重点行业智能化需求为导向,打造智能制造工业大数据平台
一方面,围绕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把工业大数据作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支撑高点,通过推动大数据平台建设,全面支撑先进制造业建设,我局发布了《2020年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信息化发展专题(大数据平台项目)申报指南》,围绕工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充分利用大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发掘技术,优化产业链各业务环节,实现生产、经营和管理成本大幅降低、经营效率明显提升的大数据平台项目予以奖补。截至日前,共动员了17家企业申报大数据平台项目,将于近期组织专家验收。
另一方面,支持国家级、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和“双创”空间建设大数据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支持联通华南云数据中心(东莞松山湖)等大型综合数据中心建设。引导和推动制造业大数据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的应用,在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汽车制造等优势制造业领域,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建设面向生产链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社会创客的“双创”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企业,建设制造业公共服务大数据平台,整合全生产链企业的生产设备、产品、运营等数据,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三、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
近年来,东莞全力推进“筑云惠企”工程,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通过落实省上云上平台服务券政策、开展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工作、实施东莞市工业互联网应用评价项目、打造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等系列举措,不断强化本地供给要素,引导大量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高标准落实省工业互联网服务券奖补政策
为方便全市企业尽快享受省政策红利,对照省有关规定,东莞制定了企业上云上平台服务券奖补项目相关工作指引,进一步明确程序步骤和时间节点,并组织举办多场专项政策辅导会,全力做好线上审核工作和线下引导、梳理和解释服务。2019-2020年期间,省共切块东莞市8517万元用于支持省上云上平台服务券奖补项目的工作开展,有逾650个信息化改造项目申报了上云上平台服务券奖补,两年共计有495个项目获得资助,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项目任务指标,且预算总额及项目数量要求均全省第一。
(二)以点带面,培育行业示范典型
积极做好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的挖掘和培养工作。2018年共有14个项目纳入省资助范围,共计资助4000万元;2019年共推动10个项目纳入省2020年项目库,涉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模具玩具、食品加工等多个行业。
未来,我局将继续以工业互联网重要抓手,支持滨海湾发展。支持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建设。分类培育一批优质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滨海湾新区主动引进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我市工业互联网优质供给能力。
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滨海湾新区:
关于第20200175号提案《关于滨海湾新区试点建设“智联网”的建议》收悉,经研究,针对提案中提及的“滨海湾新区试点建设“智联网””等内容,我局就相关内容回复如下:
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优化整合新ICT技术和融合数据,助力政府实现业务协同与敏捷创新,打造数字政府的底座,是我市“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重中之重。
经过一年来我市“数字政府”建设,目前数字底座已基本形成业务支撑能力。市级物联网链接管理已经在数字政府建设项目中规划建设,为各职能部门提供跨部门、跨业务的物联服务,包括物联终端接入、物联设备管理、物联数据服务、物联平台运维运营等功能,实现面向全市的全域感知、资源共享、统筹管理、协同管理。同时向上支持应用快速开发、灵活部署,助力各行业业务敏捷创新,向下通过无处不在的联接做到云管端协同优化,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打通。
对于提案中提到的“建设滨海湾新区城市大数据治理中心、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和业务展示中心”的工作建议,以滨海湾新区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为准,同时需充分考虑与市“政务数据大脑”互联互通实现数据的共享共用,在数据汇聚治理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相应业务应用。
智联网的建设,涉及面广、建设量大,所需投资巨大。尤其是涉及大量前端设备建设的情况下,光靠政府单方面投资建设,耗资巨大且日常运营效果未必可行。整体建设运营模式需要提前明确清晰,如何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详细模式有待充分考察论证。
以上相关建设建议,建议滨海湾新区管委会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和我局保持密切沟通,加强统筹规划,建设的有关前端、平台数据统一汇聚接入我市政务数据大脑,以实现数据共享。
滨海湾新区
九三学社市委会:
贵委的提案《关于滨海湾新区试点建设“智联网”的建议》(以下简称“提案”)收悉,非常感谢贵委对滨海湾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我委会同市工信局认真研究,现就该提案答复如下:
贵委提案对于滨海湾新区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我们将把贵委的建议融入到智慧城市的整体谋划当中。
一、开展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规划设计
在新区“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十年建新城”阶段,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建设。以新区发展总规为纲,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及人工智能(AI)等先进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数字孪生城市。通过滨海湾新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规划设计,指明智慧城市创新建设方向和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培育方向,明确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规范和数字政府及智慧城市重点创新应用领域,确定智慧城市3-5年行动计划及实施路径等,绘制出一幅滨海湾智慧城市建设蓝图。
二、构建城市数据大脑
通过新区智慧城市数据资源池,统一为新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服务。通过加强数据标准化处理、规范化接入,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术,进行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数据融合、共享,实现城市海量数据汇聚、城市大数据分析、公共资源配置、事件预测预警、宏观决策指挥等,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社会治理能力,构建出新区城市数据大脑。
三、搭建城市全方位互联感知网
遵循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规范”,全面规划部署4G/5G网络,建成一张高速、全域的宽带网络、无线网络,实现新区地上地下全域网络信号覆盖,形成新区智慧城市“神经网络”。以“重点创新应用领域”为突破口,优先规划建设智慧多功能杆(含5G)、智慧公安(视频监控)、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管廊、智慧城管、智慧园区等重点领域项目,形成新区智慧城市的各个“神经末梢”。每个“神经末梢”通过“神经网络”向新区“智慧城市数据大脑”传输“信号”(各个智慧终端产生的数据),搭建出一张新区城市全方位互联感知网。
四、构建城市时空数据“一张图”
在新区已有的基础地理空间图层(基础地形和遥感影像数据等)上,叠加城市公共专题图层、物联感知数据图层、互联网数据图层和本地特色化图层等,构建出新区全域虚实一体化的时空数据“一张图”。为新区智慧城市治理、分析决策,提供统一的时空数据基础和服务支撑。
当前,城市“万物互联”正走向“万物智联”,在即将进入的5G时代,“智联网”势必迎来飞跃式的发展。同时,“智联网”作为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纳入新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一盘棋”中考虑,为新区创建粤港澳大湾区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提供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