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河流是城市的命脉,良好的水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有力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密集增长,水环境污染问题凸显,流经工业和人口密集区域的石马河、茅洲河也不例外,成为水环境污染的重灾区,严重制约了流域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品质东莞建设格格不入。

  2015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同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广东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各地迅速打响了水污染治理攻坚战。近年来,在深莞惠三地的协同努力下,石马河、茅洲河沿线的水生态环境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改善,茅洲河深圳段已稳定达到Ⅴ类标准。我市也先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治污,但由于我市在两条流域治理方面仍存在规划不够完善、截污不够彻底、直排偷排现象未能杜绝等原因,目前两条河流在我市流域及界河的断面水质仍然是劣Ⅴ类或者是不能稳定达到Ⅴ类标准。我市要实现《实施方案》中规定的“到2020年,珠三角区域消除劣V类”的指标要求,就必须尽快解决石马河、茅洲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的老大难问题。

  
建    议:
  一、进一步完善截污治水规划,截污治污要精要准

  按照《实施方案》中“石马河、茅洲河流域内城镇于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要求,建议我市在进一步全面摸清污水和排污口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对于目前截污规划不能收集到污水或者污水收集不全的地方,尽快完善规划方案,力求截污不留死角、不留隐患,对于一时不能截污或者不方便截污的地方,要有补充规划和治理方案,做到污染源头清楚、截污精准、治污科学、方法得当。

  二、进一步强化细化截污治污的监督管理机制,落实责任要实要细

  建议参照“河长制”的管理办法,对两条河流流域实行截污治污“格长制”的网格化精细管理。至于网格的大小,可根据各镇街和河流的实际情况,由环保部门和各镇街共同商定,目的是方便落实责任,不留死角。同时,可借鉴深圳的经验,发动志愿者当“民间河长”“民间格长”,一旦发现河流污染隐患,直接向河长、格长反映,尽快解决问题。同时要尽快建立健全“格长”网格截污治污考核机制,对每个网格实施进度考核,逐个抓落实。只要每个网格都做好了,整个流域的截污治污就完成了。每个网格的目标任务完成之日,就是流域整体治理成功之时。在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基础上,加以清淤、固堤等综合整治措施,消除劣V类指日可待。

  三、进一步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执法力度,惩治违法要快要狠

  建议环保部门一是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让企业的违法成本远远高于守法成本,有效遏制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企业和公民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人心,让“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付之行动;三是进一步提高公民的环境权利意识,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扩大“有奖举报”的奖励范围,让更多人积极行动起来,依法行使参与权和监督权,共同捍卫地球家园。

  四、进一步提升流域生态系统治理的品味,修复过程要建园造境

  河流的治理不但要解决水质的修复和稳定达标,更要从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度,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治理的品味。建议在河道清淤、坚固河堤的基础上,在河堤周边、河流两岸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一些湿地公园、景观绿道、休闲驿站等,让石马河、茅洲河成为我市的绿色长廊,为品质东莞添光增彩。

  

提案者: 民盟市委会

水务局

市水污染治理现场指挥部:
  转来第20200172号提案《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石马河和茅洲河流域综合整治的建议》收悉。涉及我局的内容为“进一步提升流域生态系统治理的品味,修复过程要建园造境”的建议,经研究,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继续开展河涌整治
  一是抓紧工程推进实施,2020年我市河涌整治工作具体实施分别由茅洲河、石马河、东引运河、东江下游流域综合整治现场指挥部以大兵团作战和属地镇街负责。市水务局将协调各流域指挥部、市城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及属地镇街抓紧开展河涌片区截污管网建设、雨污分流,污水收集设施建设,扎实开展河涌治理工作。二是抓实河涌日常巡查,跟进对河涌治理未完成的暗渠清淤等工作,实施动态督查管理办法,确保各项治理工程保质保量完成,对发现的问题逐一列清单,定期督查督办,整改工作不力的将采取约谈等措施压实属地镇街的主体责任。三是尽快建立长效机制建设,对河涌治理已完成的一体化处理设施(樟村国考断面上游重污染河涌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总口截污、沿河挂管等临时措施,建立养护管理机制,做好一体化处理设施的监管工作,为实现处理设施正常运营和出水达标提供保障,实现从源头消除河涌黑臭现象。
  二、全面推进碧道建设
  全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目前正按程序报市政府、市人大审定,石马河、茅洲河等市主要河流已纳入我市碧道建设任务,计划在2020-2025年实施,建设任务主要是对已完成水污染整治和防洪排涝达标河涌的两岸环境进行再提升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河湖环境的需求,建设重点是通过对具备建设碧道条件的河湖水岸构建便于人民群众漫步休闲、亲水健身、观光游览的景观与游憩系统,主要内容包括:岸边带生态修复、堤岸生态化改造、生物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岸边带景观绿化、慢行道和配套休憩设施建设等,进一步提升河湖水系的生态功能和公众服务功能。通过碧道建设,石马河、茅洲河将被打造成为各具特色的廊道,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好去处。
  三、加快建设海绵城市
  位于石马河流域的常平镇、谢岗镇、清溪镇列入了推行海绵城市的试点区域。拟在河道清淤、坚固河堤基础上,在河堤周边和河流两岸建设湿地公园、景观绿道、休闲驿站等海绵城市工程。目前,谢岗镇已经印发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建设了银山湿地公园等一批典型项目,展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常平镇和清溪镇编制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相关工程也即将启动。通过石马河流域相关镇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及示范带动,实现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推动流域生态系统治理品味。
  四、广泛引导公众参与

  茅洲河流域广泛招募民间河长23人、护河志愿者106名,上半年民间河长巡河超199次,发现问题超147个,开展了13次志愿者活动,5次河湖保洁日,3次河湖治理大家谈;石马河流域广泛招募民间河长64人、护河志愿者163名,上半年民间河长巡河超62次,发现问题超1961个,开展了49次志愿者活动,5次河湖保洁日,10次河湖治理大家谈;在流域范围内通过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形式广泛宣传河长制湖长制,深受市民的好评。开展1期 “最美河长”“最美护河志愿者”评选活动,参与人数超65万人次。在此基础上,市水务局(市河长办)与市团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东莞市“河莞家”志愿者河长行动的通知》,打造“河莞家”志愿河长品牌,现正火热招募中,各镇街(园区)“河莞家”志愿河长服务队正在筹建中。下来将联合市团委、水务、生态环境、教育和镇街(园区)“河莞家”志愿河长服务队开展多样治水护水志愿活动和水知识的宣讲培训,借助“民间河长”“志愿者”等河长制湖长制民间力量,不断拓宽社会公众监督参与平台,积极引导市民公众参与治水护水活动,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市生态环境局

市水污染治理现场指挥部:
  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20200172号提案《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石马河和茅洲河流域综合整治的建议》已收悉。经研究,我局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为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落实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行动的工作要求,我局积极开展各项污染防治工作,加快推进石马河和茅洲河流域环境整治工作。
  一、工作情况
  (一)逐步推进有奖举报工作。2019年,我局在石马河流域率先实施“一高三限”有奖举报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根据市政府印发的《东莞市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暂行办法》相关精神,2020年我局全面铺开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工作。2020年1月至今,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共受理有奖举报线索128条,涵盖非法设置重污染工序、违法使用高污染燃料、暗管偷排废水、不正常运行废气处理设施、违法倾倒固废等行为。目前已核查的117条线索中,举报属实的有95条(查处涉及违法主体120个,涉刑事移送公安系统案件27宗),属实率为81%。截止目前,2020年我局有奖举报工作共发放83万元奖金,涉及25条线索28个违法主体。有奖举报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公民维护环境权利的意识,充分发挥了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作用。
  (二)加强宣传引导。我局在石马河和茅洲河流域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宣传工作,联合东莞日报、广播电视台、公众网、“东莞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等“一台一报一网一号”,以及中国环境报、中国环境监察等行业媒体,大力开展环保宣传和社会监督。每周在《东莞日报》设立“治水攻坚战”“蓝天保卫战”专版,在东莞电视台、东莞政府网、东莞阳光网、生态环境公众网以及新媒体上设立了“治水攻坚战”“蓝天保卫战”“净土防御战”等宣传专栏,及时宣传报道治污攻坚战最新工作动态、联同媒体开展现场报道,加强社会监督,将舆论压力进一步转化为工作动力。今年以来共发布新闻动态700余篇次,其中,获省级、国家级媒体共刊登324篇次,“东莞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相关推文阅读量(含转发省、国家相关推文)(点击量)累计约18.5万余人次。并在南方+客户端、中国环境新闻APP,建立生态环境专题宣传频道,多渠道宣传水污染治理成效。通过媒体宣传,进一步增强企业和公民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强化环境监管。为加强石马河流域和茅洲河流域环境监管,我局建立以随机抽查为主体,以专项检查为补充的日常监管执法方式,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企业,2020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茅洲河流域、石马河流域驻点督导、重点流域跨市联合执法检查、四大国考断面专项检查等系列环保执法专项行动,通过“5+2”、“白+黑”及错时监管等方式,持续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同时,大力推动行政执法与司法高效联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与司法、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定期研究、协调、解决在查处环境污染犯罪行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接警快速响应和联合调查机制,对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线索,由公安机关提前介入,协助生态环境部门获取相关违法证据,并主动参与生态环境部门开展的重大专项执法行动,提高执法效率。
  2020年以来,茅洲河流域共出动执法人员10000人次,检查企业3685家次,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09宗,罚没金额1810.8080万元,下发行政命令76宗,查封扣押64宗,移送公安机关涉嫌环境犯罪案件4宗;石马河流域共出动执法人员27800人次,检查企业12816家次,查处环境违法行为700宗,罚没金额11291.337万元,下发行政命令331宗,查封扣押75宗,停产限产10宗,移送公安机关实施行政拘留2宗,移送公安机关涉嫌环境犯罪案件27宗。
  二、下一步工作
  (一)落实开展有奖举报。我局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氛围,结合网格化监管、双随机抽查、专项行动等工作,向群众、工厂员工派发有奖举报宣传小册子,让更多的市民知晓有奖举报政策,积极参与举报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同时,将加快奖金核发程序,兑现奖励承诺,努力推动形成共管共治共赢的长效监管机制。
  (二)强化媒体宣传联动。2020年既是打赢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下来我局将紧紧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服务与监管并重,策划“环保惠民生”专题式新闻报道,邀请我市主流媒体赴治污攻坚重点流域、重点工程进行现场采访,联动发布系列进展情况报道,正面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助力我市治污攻坚。
  (三)进一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始终保持执法高压态势,在继续采取专项行动方式严打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同时,将重点通过挂牌督办方式,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环境问题实施集中排查整治;通过市局直接查办方式,从严从快查处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违法行为;通过加强异地交叉方式,联合深圳生态环境部门加大对跨流域环境污染问题打击力度,组织跨镇联合交叉执法、打破日常监管执法的固有区域限制,严厉打击各类涉水环境违法行为,持续改善石马河和茅洲河水环境质量。


市水污染治理现场指挥部

民盟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石马河和茅洲河流域综合整治的建议》(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20200172号提案)已收悉,经综合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要求,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落实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行动的工作要求,我部积极开展各项水污染防治工作,成立了石马河流域综合整治现场指挥部和茅洲河流域综合整治现场指挥部,连同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水务集团及流域内镇街相关部门加快推进石马河和茅洲河流域环境整治工作。
  一、工作情况
  (一)完善治水规划,精准截污
  1、基本建成独立的闭合污水收集系统
  石马河流域内基本形成独立的雨水和污水两套管网系统;完通过全流域排水系统摸排,掌握地下排水管网底数,共探测排水管线5134公里(污水管1215公里、雨水管3919公里),摸排暗渠(涵)592公里;以排水单元地块和重点排水户单体为核心,因地制宜推进污水接驳和源头雨污分流改造,建成微支管网约1695公里,涉及2918个地块、7922家重点排水户,整治改造排水户雨水污水错混漏接点8203处,9320个入河排污口得以消除;同时,全力建设污水管网系统,实施雨污系统错混接改造,推动污水系统独立闭合,石马河流域七镇累计建成1602公里污水管网(181公里主干管网和1421公里次支管网),改造系统错混接454处,整治截流井744个,封闭河道管网收水口110个。
  茅洲河流域也以排水地块和重点排水户单体为核心,全面推行污水接驳和源头雨污分流改造,暂不具备条件的以末端截污接入管网;茅洲河流域共划分237个排水地块,已完成232个地块污水接驳,41076栋排水户已完成12469栋排水户雨污分流,其余排水户(暂不具备雨污分流条件)基本完成截污接驳;同时,建成38公里截污主干管,324公里截污次支管,市政道路雨污管网错混接点3092个已全部完成整治,封闭河道管网收水口5个,目前流域内基本形成一套独立污水管网系统。
  2、全面提升污水处理减排效能
  石马河流域完成樟木头三期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4万吨/日),现流域污水处理能力达79万吨/日;完成11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57万吨/日)。流域内污水厂出水标准基本能达到石马河标准。建成19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5245吨/日)和12个一体化处理设施(1.9万吨/日)。
  茅洲河流域建成一座三洲水质净化厂应急调蓄池(1.5万立方米),已完成试运行。该调蓄池同时作为涌头涌、霄边排渠、新涌和锦厦排渠等断头支涌的初雨应急调蓄池,用于收集降雨量3mm以下时的初雨污水。
  3、继续开展河涌整治
  由相关流域综合整治现场指挥部以大兵团作战和属地镇街负责抓紧河涌工程推进实施,连同市水务局抓实河涌日常巡查,跟进对河涌治理未完成的暗渠清淤等工作,实施动态督查管理办法,确保各项治理工程保质保量完成,对发现的问题逐一列清单,定期督查督办,整改工作不力的将采取约谈等措施压实属地镇街的主体责任;对河涌治理已完成的一体化处理设施、总口截污、沿河挂管等临时措施,建立养护管理机制,做好一体化处理设施的监管工作,为实现处理设施正常运营和出水达标提供保障,实现从源头消除河涌黑臭现象。
  (二)进一步强化截污治污监督管理机制,引导群众广泛参与
  茅洲河流域广泛招募民间河长 23 人、护河志愿者 106 名,半年民间河长巡河超 199 次,发现问题超 147 个,开展了 13次志愿者活动,5 次河湖保洁日,3 次河湖治理大家谈;石马河流域广泛招募民间河长 64 人、护河志愿者 163 名,上半年民间河长巡河超 62 次,发现问题超 1961 个,开展了 49 次志愿者活动,5 次河湖保洁日,10 次河湖治理大家谈;在流域范围内通过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形式广泛宣传河长制湖长制,深受市民的好评。开展 1 期 “最美河长”“最美护河志愿者”评选活动,参与人数超 65 万人次;在此基础上,市水务局(市河长办)与市团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东莞市“河莞家”志愿者河长行动的通知》,打造“河莞家”志愿河长品牌,现正火热招募中,各镇街(园区)“河莞家”志愿河长服务队正在筹建中。下来将联合市团委、水务、生态环境、教育和镇街(园区)“河莞家”志愿河长服务队开展多样治水护水志愿活动和水知识的宣讲培训,借助“民间河长”“志愿者”等河长制湖长制民间力量,不断拓宽社会公众监督参与平台,积极引导市民公众参与治水护水活动,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宣传引导,多维打击非法排污行为
  1、开展生态环境宣传工作
  我部会同市生态环境局在石马河和茅洲河流域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宣传工作,联合东莞日报、广播电视台、公众网、“东莞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等“一台一报一网一号”,以及中国环境报、中国环境监察等行业媒体,大力开展环保宣传和社会监督。每周在《东莞日报》设立“治水攻坚战”“蓝天保卫战”专版,在东莞电视台、东莞政府网、东莞阳光网、生态环境公众网以及新媒体上设立了“治水攻坚战”“蓝天保卫战”“净土防御战”等宣传专栏,及时宣传报道治污攻坚战最新工作动态、联同媒体开展现场报道,加强社会监督,将舆论压力进一步转化为工作动力。今年以来共发布新闻动态700余篇次,其中,获省级、国家级媒体共刊登324篇次,“东莞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相关推文阅读量(含转发省、国家相关推文)(点击量)累计约18.5万余人次。并在南方+客户端、中国环境新闻APP,建立生态环境专题宣传频道,多渠道宣传水污染治理成效。通过媒体宣传,进一步增强企业和公民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逐步推进有奖举报工作
  2019年,市生态环境局在石马河流域率先实施“一高三限”有奖举报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2020年,为进一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根据市政府印发的《东莞市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暂行办法》相关精神,市生态环境局全面铺开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工作;2020年1月至今,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共受理有奖举报线索128条,涵盖非法设置重污染工序、违法使用高污染燃料、暗管偷排废水、不正常运行废气处理设施、违法倾倒固废等行为。目前已核查的117条线索中,举报属实的有95条(查处涉及违法主体120个,涉刑事移送公安系统案件27宗),属实率为81%。截止目前,2020年市生态环境局有奖举报工作共发放83万元奖金,涉及25条线索28个违法主体。有奖举报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公民维护环境权利的意识,充分发挥了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作用。
  3、开展多维度执法监管
  为加强石马河流域和茅洲河流域环境监管,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建立以随机抽查为主体,以专项检查为补充的日常监管执法方式,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企业,2020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茅洲河流域、石马河流域驻点督导、重点流域跨市联合执法检查、四大国考断面专项检查等系列环保执法专项行动,通过“5+2”“白+黑”及错时监管等方式,持续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同时,大力推动行政执法与司法高效联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与司法、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定期研究、协调、解决在查处环境污染犯罪行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接警快速响应和联合调查机制,对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线索,由公安机关提前介入,协助生态环境部门获取相关违法证据,并主动参与生态环境部门开展的重大专项执法行动,提高执法效率。
  2020年以来,石马河流域共出动执法人员27800人次,检查企业12816家次,查处环境违法行为700宗,罚没金额11291.337万元,下发行政命令331宗,查封扣押75宗,停产限产10宗,移送公安机关实施行政拘留2宗,移送公安机关涉嫌环境犯罪案件27宗。完成1.5万家“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1669家零散废水产生企业污水规范整改。重点加强对410家涉氮磷企业执法监测和监管,实施171家重点涉磷单位分类整治(提升类、重点类、淘汰类)和驻厂监管。2019年以来,石马河流域共出动执法人员6.62万人次,检查企业3.05万家次,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063宗,下发行政命令1273宗,查封扣押358宗,停产限产13宗。
  茅洲河流域共出动执法人员10505人次,巡查企业3649家,立案查处185家企业,环保查封环境违法企业81家,“散乱污”断电处理363家,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187份,处罚金额3100万元,同时,不断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对涉及环境犯罪的坚决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今年已办理涉刑案件23宗,共15人因污染环境罪被刑事拘留。
  (四)进一步提升流域生态系统治理的品味
  1、全面推进碧道建设
  全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目前正按程序报市政府、市人大审定,石马河、茅洲河等市主要河流已纳入我市碧道建设任务,计划在 2020-2025 年实施,建设任务主要是对已完成水污染整治和防洪排涝达标河涌的两岸环境进行再提升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河湖环境的需求,建设重点是通过对具备建设碧道条件的河湖水岸构建便于人民群众漫步休闲、亲水健身、观光游览的景观与游憩系统,主要内容包括:岸边带生态修复、堤岸生态化改造、生物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岸边带景观绿化、慢行道和配套休憩设施建设等,进一步提升河湖水系的生态功能和公众服务功能。通过碧道建设,石马河、茅洲河将被打造成为各具特色的廊道,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好去处。
  2、加快建设海绵城市
  位于石马河流域的常平镇、谢岗镇、清溪镇列入了推行海绵城市的试点区域,拟在河道清淤、坚固河堤基础上,在河堤周边和河流两岸建设湿地公园、景观绿道、休闲驿站等海绵城市工程;目前,谢岗镇已经印发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建设了银山湿地公园等一批典型项目,展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常平镇和清溪镇编制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相关工程也即将启动。通过石马河流域相关镇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及示范带动,实现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推动流域生态系统治理品味。
  二、工作成效
  石马河流域于2019年1月正式启动达标攻坚行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系统、科学、精准”治水思路,采取大兵团作战模式,紧紧围绕“总量减排,断面达标 ”工作核心,统筹推进“3+5+1”攻坚工作,2019年12月旗岭国考断面实现消除劣Ⅴ类目标;2020年查漏补缺,推动建立长效机制,石马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效,2020年上半年旗岭国考断面水质达到Ⅳ~Ⅴ类。
  茅洲河流域达标攻坚按照市委市政府“系统、科学、精准”治水思路,紧紧围绕2019年底共和村国考断面实现达到V类水的目标,开展大兵团作战,全面完善市政道路雨污两套排水管网系统,2020年起围绕内河涌达到V类水的目标开展查漏补缺,推动建立长效机制;经过近年来全力攻坚,茅洲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效,2020年共和村国考断面水质达到Ⅳ类,流域9条支涌水质持续改善,基本消除黑臭,部分时段达V类水质标准。
  三、下一步工作
  (一)切实做好茅洲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收尾工作
  茅洲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已基本完工,目前正在开展巩固提升工作。一是加快完成内河涌的截污整治, 9月底前完成三八河、涌头涌沿线5个老旧小区的总口截污整治,同时要求中电建9月底完成对三八河暗渠新排查发现的排污口进行溯源整治;二是实施地块雨污分流复核及整改,全面排查雨污分流,由长安镇对地块内不符合雨污分流条件的排水户先实施总口截污,确保9月20日前无污水入河,同时,对人民涌片区19个排水地块未完善、存在缺陷的雨污两套系统进行整改,并对部分管道缺失的道路进行次支管补充;三是完善污水管网的独立闭合,对截流井倒灌点进行排查整治,在完成三八河、涌头涌截污整治后,关闭收水口;四是实施内河涌补充清淤,对涌头涌、长青渠、三八河、人民涌、新民排渠淤积段补充清淤,加快落实内河涌补充清淤实施方案和资金来源,计划9月底前完成实施。
  (二)切实做好石马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收尾工作
  通过决战决胜百日攻坚行动,采取工程措施和管理手段,进一步巩固石马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成效。一是对部分重点支流河涌开展污染源摸查和溯源工作,从源头排水户和末端排污口双向同步摸查溯源并对污染源进行整治;二是完善污水管网系统工程,加快污水主干管网修复重建,完成重点排水户雨污分流工作;三是全面开展已建工程实施效果进行全面核查;四是规范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和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扩建前期工作;五是强化工业企业污染源管控,加快排水许可证核发工作;六是加强河道管理与面源污染管控,继续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工作。
  (三)落实开展有奖举报,进一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氛围,结合网格化监管、双随机抽查、专项行动等工作,向群众、工厂员工派发有奖举报宣传小册子,让更多的市民知晓有奖举报政策,积极参与举报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同时,将加快奖金核发程序,兑现奖励承诺,努力推动形成共管共治共赢的长效监管机制。始终保持执法高压态势,在继续采取专项行动方式严打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同时,将重点通过挂牌督办方式,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环境问题实施集中排查整治;通过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等职能部门直接查办方式,从严从快查处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违法行为;通过加强异地交叉方式,联合深圳生态环境部门加大对跨流域环境污染问题打击力度,组织跨镇联合交叉执法、打破日常监管执法的固有区域限制,严厉打击各类涉水环境违法行为,持续改善石马河和茅洲河水环境质量。
  (四)强化媒体宣传联动,增强群众参与感、获得感
  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服务与监管并重,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策划“环保惠民生”专题式新闻报道,邀请我市主流媒体赴治污攻坚重点流域、重点工程进行现场采访,联动发布系列进展情况报道,正面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助力我市治污攻坚。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贵单位对东莞市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办理单位: 市水污染治理现场指挥部,市生态环境局,水务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