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东莞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市及各镇街高度重视文化艺术建设,依托丰富的岭南历史文化资源,持续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发展投入,每年均隆重举行丰富多彩的龙舟竞渡、醒狮艺术、麒麟艺术、粤曲粤剧、花街花市等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群众的关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对弘扬历史传承、增强城市认同、凝聚社区民心、构建和谐社区起到了积极作用。
      虽然我市基层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组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实际开展中往往受本土传统思维局限,加上底子薄、不均衡,已相对滞后于当前“湾区都市 品质东莞”发展定位需求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进程。特别是面对我市当前社区居民多元化人口结构以及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层社区文化建设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社区文化活动阵地缺乏。大部分社区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受办公场地简陋、业务骨干配备等条件所限,对社区居民特别是外来人员群体真正开放使用不多。受经济利益驱使,部分社区室外文化休闲场地被改建为停车场,在居民区开展活动又常被投诉噪音扰民或被驱赶,场地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二是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单一。部分镇街及社区本身对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缺乏足够扶持,社区文艺骨干队伍较少,专项活动经费紧缺,工作积极性不高。除有时省市及镇街开展送文化下社区等专场活动外,平时以群众自发的广场舞等娱乐体育健身居多,由社区日常开展文化活动数量少、内容形式陈旧,往往集中于祠堂等场所,仅满足少数本地中老年以及少数退休演艺人员群体需求,缺乏生机活力。三是社区群众参与度不足。很多群众特别是新莞人群体对居住的社区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主动了解并积极参加的热情不足。参与群体也普遍以老年人偏多,中青年偏少。另外,各类艺术协会、艺术团体、培训机构等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日常文化活动也较少。

建    议:
       一是强化社区文化基础建设。建议市、镇街要进一步完善基层社区文化建设规划,积极整合文化、教育、宣传、规划、城建等部门资源开展业务指导,针对本地居民、外来群体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加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社区公共设施场所建设和对外开放,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舒适的场地,实现社区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在2018年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建设成果。
       二是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建议镇街文化部门加强社区文化活动日常指导,定期组织开展社区文化业务骨干的专题培训和加大社会组织培育,依托现有平台资源帮助社区物建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社区也主动对接属地学校、企事业单位、培训机构,将相关单位文化骨干融入社区文化兼职队伍,为常态化活动组织开展打下基础。
       三是充分发动社会资源参与。创新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和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艺术协会、艺术团体、培训机构等社会资源常态化参与基层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全面搭建基层文化交流平台,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各方联动。
       四是组织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在市、镇街每年开展送文化进社区等专场活动基础上,要继续加强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特色文化活动的扶持,帮助打造社区文化活动特色“名片”,提高影响力。同时,结合东莞“外来人口”、“陌生人”城市特点和贴近社区群体多样化文化需求,进一步丰富日常活动载体、内容和形式,通过开展书画、歌舞、曲艺、粤曲粤剧到健康讲座、花街灯会、敬老节等各类喜闻乐观的活动,让更多社区群众从观看热闹到感到兴趣到主动参与,真正融入到居住社区生活中。


提案者: 张莹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