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冠疫情在我国得到较好控制,但在国际上蔓延。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流行传播,部分地区暴露出卫生和防疫投入不足、应急物质储备和供应不足、医疗救治资源供应不足、灾害预警相对滞后、生产供应难以恢复、各部门协同机制不顺畅等问题,暴露了城市应对大型灾害能力有待提高的现况。
  “韧性”和“韧性城市”是目前国际社会在防灾减灾领域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概念。韧性城市是指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化解和抵御外界的冲击,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的能力。也就是说,当灾害发生的时候,韧性城市能承受冲击,快速应对、恢复,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并通过适应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韧性城市通过城市完善整体格局和持续的功能运行,可以适应和化解这种灾害,基本维持相似的功能结构、系统,并能迅速实现灾后恢复,甚至通过适应灾害的经验积累,提升应对灾害能力进而保持系统活力。
  
建    议:
  一、提高对防控重大灾害和应对重大灾害能力建设的认识。此次疫情给城市建设敲响了警钟,城市建设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保障放在城市建设的首位。提高城市应对灾难的能力,将建设韧性城市提到政府的工作日程十分必要。目前对于韧性城市的概念如何理解、韧性城市具体该如何建设、韧性城市规划与传统规划中是什么关系、新的技术手段在韧性城市规划建设中如何运用等这些问题我们的认识都还有待提升。

  二、设定和明确政府建设韧性城市的发展目标。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都把建设韧性城市设定为城市建设的目标,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步骤,东莞在城市建设方面要向先进城市学习取经。例如上海市提出,到2020年全市16个区基本符合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细则要求;到2035年,上海基本建成能够应对发展中各种风险、有快速修复能力的“韧性城市”。

  三、开展对我市面对重大灾害的风险整体评估。应根据我市情况,如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灾害情况等选择不同的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在现有的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中,存在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问题,应持续创新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使其结果尽量可靠。

  四、加大韧性城市建设和防灾减灾科研攻关的资金投入。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加大对我市韧性城市发展建设的科研攻关,如建立城市仿真实验室,基于多源数据和单要素空间模型应对城市发展的多重机遇,并预计未来在综合模型与开放式规划平台。国际上基于韧性城市理念与目标开展的韧性城市评测对于提升我国城市韧性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有利于韧性城市理论与实践的长远发展。为此,需要构建符合东莞城市情况的韧性城市评测指标体系与方法,可以定量、半定量的描述城市韧性。

  五、加强韧性城市理念与现行东莞市规划融合。韧性城市规划并不是指单独的城市规划类型,且由于各种规划已经较多,应在“多规合一”的策略指引下,将韧性城市理念的内涵、指标体系、目标等分解融入到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及其他的法定或非法定规划中,可在这类规划编制的同时予以落实到城市用地、基础设施建设、防灾设施建设、实施策略等方面,更好的实现提升城市防灾能力、城市韧性的目标。

  六、利用大数据将韧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建立城市动态数据库。完整、动态的城市数据库有利于提高城市灾害的风险评估效率,可改善目前资料收集、数据使用上的困难。美国早在1997年就开发出了地理数据库HAZUS-MH(灾害美国—综合灾害灾损评估系统),数据类型涵盖建筑、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资料,以及详细的人口、地形地质资料。此外,系统还内置了地震、洪涝灾害、飓风的灾损评估模块,用户自己就可进行灾害风险评估,以地图、报表形式将评估结果输出。


提案者: 杨小红,张敏,彭晓云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