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二手烟是危害最广泛、最严重的室内空气污染,尤其对慢性病患者,孕妇和小孩的伤害更为严重,任之由之,百害而无一利。截止到2019年底,中国大陆有公共场所无烟立法(包括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城市已达30多个,而东莞目前还没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控烟条例”。东莞作为新一线城市,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重要成员,目前控烟在医院、学校和大商场等公共场所进展较好,但“吞云吐雾”的现象在东莞客运站,工作场所和餐厅仍然随处可见。可见,东莞在控烟这方面的落实和执行的力度还有所欠缺,即使与周边城市相比,也落后了许多。
建 议:
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无烟环境建设。
1.制定《东莞市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控制吸烟条例》
为更有效控烟,2020年应尽快制定有效的执法机制,配备监督管理人员和保证经费投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深入有效的法律宣传。
2.采用多部门监管模式,设立专职和兼职的控烟执法队伍
改变原来卫生行政部门一家负责控烟监管的模式,采用多部门监管模式,教育、文化、旅游、体育、交通运输、公安机关等多部门在各自行业或者领域内实施控制吸烟工作的监督管理工作,设立专职和兼职的控烟执法队伍,增强执法力量。
3.运用高科技手段严控重点区域禁烟区
选取重点禁烟区域安装“电子眼”和“控烟环境监测器”来控烟,24小时监控公共场所违法吸烟。控烟环境监测器主要检测空气中PM2.5、PM0.3、PM5和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四项指标,吸烟产生的1000多种TVOC气体可以在短时间被仪器判断出是否有人吸烟。除了能监测传统烟草,还可监控电子烟。
4. 增加宣传力度,鼓励各企事业单位创建无烟单位
各相关主管部门联合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开展有关吸烟有害健康、控制吸烟的社会宣传,鼓励各企事业单位创建无烟单位。从青少年入手,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营造无烟环境,增强市民对吸烟有害健康的认识,减少“二手烟”在公共场所对不吸烟人群造成的危害,提高市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根据建设国家卫生城市、健康城市的发展大方向,以及广大东莞市民的迫切需求,我市对吸烟的限制只会越来越严格,相关制度的建设要加快完善。但仅仅是公民意愿缺乏实际执行力,所以通过顶层设计相关条例实施,才能有法可依,才是真正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