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公益类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服务范围覆盖了安老扶弱、助残养孤、扶危济困、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目前我市注册社会组织总数4679家,其中公益类社会组织299家,占比为6.3%,公益类社会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远远不能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案例分析,“瓦蓝栈公益”发展喜中带忧
  瓦蓝栈公益成立于2007年,当时只是一家松散的志愿服务组织,2011年注册成立东莞市瓦蓝栈公益服务中心,是在国家取消业务主管单位后首批注册的公益类社会组织,主要以助学项目为主,开展的瓦蓝助学行动、新莞人子女资助计划等项目获得省、市级多项荣誉。2016年自筹200万元,注册成立东莞市瓦蓝栈公益基金会,并被认定为慈善组织。到2019年底共资助贫困学生5600多名,投入善款约1700万元。然而,“瓦蓝栈公益”面对喜人的成绩、良好的来势和广泛的社会美誉度,其发展也进入瓶颈。主要表现在:固定办公场所缺失、行政管理资金缺乏、队伍建设后继乏力、发展前景模糊不明等。
  二、我市公益类社会组织发展乏力
  “瓦蓝栈公益”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个案,在我市公益类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
  1、筹资渠道非常狭窄。经费紧张、渠道不畅、筹资艰难成为公益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瓶颈制约。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单一,缺乏成熟的项目,又无品牌号召力,更无稳定的资金支持,难以为继。
  2、自身建设亟待规范。除慈善会等带有“行政化”的组织相对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外,很多公益类社会组织在工作制度、财务管理、组织运转等方面制度不健全,组织效率不高。在注册后质量也不高,发展也不稳定。大多数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
  3、专业人才极度匮乏。除在政府类背景的社会组织与社工机构外,绝大多数公益类社会组织都是兼职人员,没有专职人员;有专职的,其专业水平也比较低。
  5、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政府购买公益类社会组织的机制尚未形成,项目少、资金少,难以通过承接项目和服务来获取运行资金、增强服务能力。全市各级各部门推动公益类社会组织发展的办法不多、措施不够。
  
建    议:
  三、建议

  1、把加强公益类社会组织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创新社会治理、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通过主流媒体和微信等新型媒体,传播普及公益理念,培育公益意识,增强公益类社会组织的社会认知程度。强化品牌意识,树立良好形象。力争实现市、镇(街道)、村(居)三级全覆盖的社会公益组织体系。

  2、探索建立公益类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或发展专项基金。当年符合专项资金扶持、奖励范围的项目,建议由市民政局牵头,报市政府审定后下拨,由财政和福利彩票公益基金各半承担。健全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探索公共服务市场化、多元化、社会化供给新机制,吸引社会力量举办更多公益类社会组织。对机构内部的能力建设提供支持。以“政府+公益组织”的形式,实现公益资源的均衡分配,服务公益组织也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3、盘活市、镇(街道)、村(居)闲置资产,设立三级社会组织创意孵化园(或孵化基地),为公益类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场所,免费进驻。通过社会组织培育、信息政策咨询、优秀成果展示、社会组织评价、公益资源整合、公益理念宣传、公益项目创投等工作,给予公益类社会组织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建立社会组织孵化资助基金和奖励基金,资助符合条件的公益类社会组织,特别可以资助公益类社会组织的行政经费。


提案者: 李泽,刘治猛,叶效怀,许斌,钟振强,蔡玲霞,邓皓辉,张敬智,姚进洪,郑金伙,梁笑莲,叶向明,向淑蓉,孙振忠,邵来文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