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取得巨大发展。2019年12月16日,腾讯研究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及相关产业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规模预计达545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8.5%,十年间翻番有余。已成为大湾区重要新兴支柱产业,对带动湾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十分突出。
随着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场地日益增多,大湾区对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需求也日益增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深化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目前,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程度呈现明显的不平均、不同步现象。深圳、广州、香港三座城市都拥有发展相对成熟且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东莞、佛山、惠州、中山等其他城市则相对落后。与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其他产业领域已经进入良性循环相比,大湾区在文化创意产业上的融合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建 议:
为此,建议加强大湾区在文化创意产业上的深度合作,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在大湾区GDP的占比。打通生产要素流通通道,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加快培育和引进创意人才与创新人深化区域内合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有关政策体系。对大湾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提出总体目标,形成总体构思,在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划设计。从全局的角度,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站在大湾区的高度,结合支持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在统筹大湾区城市群各自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打破壁垒,打通通道,优化资源配置结构。
(二)创新融合机制,着力推动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与发展。探索“政府+文化+创意产业+智库”的新型机制,创新形成融合发展的联络、合作和激励机制,助力大湾区发展。前期可对东京湾、旧金山湾区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进行调研及深度分析,形成报告,探寻发展的启示。深化区域内深度合作。东莞、中山、惠州等“第二梯队”城市,应积极对接深圳“设计之都”、广州创意产业的外溢效益,主动作为,发展自己的创意产业,形成良好的合作。
(三)推进项目落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平台。政府部门牵头为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整合各方资源,搭建交流平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培育文化创意企业,助推成立大湾区创意产业企业家联盟,充分发挥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的作用,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高峰论坛”;举办大湾区创意产业文化节,通过节庆搭建活动平台;整合有关资源,通过网络搭建信息平台。
(四)推动结构优化,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层次。主动对接科技、经济产业,积极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进高端文化产业,进一步完善大湾区文化产业链条。整合大湾区文化科技资源,以文化+科技为核心,开展文化产业核心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探索文化产业跨要素、跨行业、跨平台融合发展新路径。
(五)锻造产业品牌,加强大湾区音乐剧产业融合发展的统筹实施。文化创意产业涵盖内容广,建议加强莞深两地深度合作,发挥东莞音乐剧生产制作优势和深圳广阔市场空间优势,筹建打造影响世界的“东方百老汇”,推动音乐剧成为大湾区重点文化品牌。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投入音乐剧产业,以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深圳)音乐及音乐剧产业中心、东莞(塘厦)音乐剧生产基地、东莞保利文化艺术制作基地为主要平台,推出优秀音乐剧作品,打造音乐剧创作、制作、展演及相关产业,助推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