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
       2020年的新冠疫情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是民生领域的头等大事。在疫情最为严峻的期间,农贸市场在保障民生供生、防疫防控、稳定物价等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据国家相关统计数据,目前农贸市场仍然是老百姓采购食材的最主要渠道,占比高达75%以上,各地大大小小的农贸市场在稳定民生、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尤其是在本次防疫防控方面,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保证稳定供应的基础上严防死守,严格执行各项防疫措施和要求,使本来人员密集,防控压力巨大的场所,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各种交叉感染的可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期以来,农贸市场的经营和管理,既是市场化的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截止2019年12月,东莞市现有农贸市场约400个,分布在全市385个行政村(社区)。农贸市场的按产权所属分为:市属国有资产、镇和社区集体资产、私营企业(或个人)资产。其中,属于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总比例超过80%,国资和集体所有权的农贸市场的良性发展,对稳定民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东莞市从2001年起推动国有资产“管办”分离以来,国资和集体的农贸市场逐步推向市场化,由私营企业或个人进行承包。这一举措极大地活跃了市场经济,营造了一个百花齐放的良性竞争局面,使得农贸市场这些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货品的多样性、购物环境的舒适性到消费者的体验感,可以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充分证明了导入市场化竞争机制的正确性。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在国资和集体把经营管理权推向社会的同时,经营权投标往往唯“经济指标”论,投标的“价高者得”,使得农贸市场的部分经营者把重心仅放在经营上,而对于购物的环境、人民群众的消费体验感、物价的稳定、食品安全等方面容易被忽视,对保证民生来说是有冲突的,市场也难以良性长远发展。现行的国有或集体农贸市场的投标准入条件,大多仅对参投人的欠租、弃标等历史情况进行核查,极少关注参投人的经营实力、项目经验等软实力。单以“价高者得”决定农贸市场经营权的归属,势必容易导致农贸市场的硬件和管理水平低下,食品安全、民生供应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最终将也不利于农贸市场的发展。农贸市场应以食品安全、稳定民生、不断提升购物环境和服务的水平为主要目标。
       东莞市农村资产交易平台显示,诸多的参投人为自然人或没有农贸市场经验的企业。而农贸市场需要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专业的经营管理,为广大市民提供民生供应和食品安全的高品质消费环境。而无差别的准入机制,显然会让管理风险加大,最终影响到老百姓的菜篮子问题。
建    议:
       二、意见建议
       (一) 农贸市场的民生属性突出,投标不能唯“经济指标”论。经济利益固然重要,但不应作为唯一指标。单以“价高者得”决定农贸市场经营权的归属,价值导向偏离,容易让市场承包者重“创收”,轻“民生”。
       (二)借鉴其他行业的做法,对参投人的经营能力和项目经验做出要求。比如参投的企业(或个人)的经营范围须包含“农贸市场的经营管理”;管理的农贸市场总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0㎡;从事农贸市场行业若干年等。
       (三)帮助和扶持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和管理的作用。通过行业协会制定一系列的行业管理标准和指引,加强行业的交流,整体提高全市农贸市场的经营管理水平。让我市的农贸市场充分发挥保障民生、保证食品安全,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

提案者: 方廉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