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为湾区城市群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东莞地处大湾区几何中心,区位优势和历史人文资源特色明显,在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进程中,文旅产业面融合发展大有可为。经过前期调研及资源梳理,提出一些建议。

  一、东莞发展文旅产业的时代意义

  (一)莞邑文旅资源概况:东莞位于粤港澳大湾区黄金轴线,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拥有不可移动文物名录459处,各级文保单位146处,国保单位9处,拥有世界级、国家省市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172项,目前已有11个镇成功创建为省级森林小镇,历史文化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二)存在不足: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从一个安于一隅的农业小县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国际名城,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缩影,但文旅知名度却不如湾区内其他城市,外界对于东莞的印象更多停留在制造业,而对我们的文化地标、园林景观和森林湖泊不甚了解。

建    议:
  (一)着力推进文物遗迹和文化遗产景观化。加强文旅产品开发,精确提炼文物文化旅游产品主题,加快东莞各个博物馆、展览馆、主题公园等文化资源与旅游市场的标准化对接,完善文化场馆园区的旅游服务功能,让游客直观地体验到东莞文化的精髓。

  (二)深入挖掘自然等非文化景观的文化属性。自然景观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葱郁的森林公园和碧绿的水库湖水是东莞生态文化的体现,高耸的山峰和秀美的湿地是东莞地质文化的展示。文旅开发必须善于挖掘这些物质实体的文化属性,提炼出隐形的文化元素,使其转化为吸引游客的创意因子。

  (三)把提升文化品味贯穿到旅游业全过程。将文化灵魂植入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打造主题鲜明的地方菜肴,建设文化主题酒店,提供文旅交通专线,推出文娱演艺活动,销售文创商品,塑造东莞人文精神,营造整个旅游目的地文化环境氛围。

  (四)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注重创新创造。找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用文化的内涵包装旅游、用旅游的平台彰显文化,重点在“融合”和“创新”的核心上下功夫,推进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外宣融合,创新推进文旅发展。

  (五)大力推进文旅产业项目建设。一是精心策划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特色文旅大项目。二是引进一批资金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具有战略眼光的大型企业集团,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运营。每年重点扶持一两个重大文旅项目,以精品项目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六)培育具有独特个性和风采的文旅产品。一是突出本土特色,如将一批国家级生产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打造成重点文旅景区,将一批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造成招牌文艺节目。二是凝练个性特色,如樟木头镇可依托自然森林资源和客家人文资源,开发森林康养、客家风情、观音文化等文旅产品;大岭山镇可依托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打造客家文化沉浸式乡村游、青少年红色文化研学游等文旅产品。

  (七)开拓文旅产品宣传营销渠道。一是塑造大品牌,结合本土特色,通过提炼一句主题口号、打造一台演艺节目、推出一条文旅线路等方式塑造品牌。二是形成大推广,利用网络、微博、微信、手机平台,线上宣传与线下推广,扩大宣传模式。三是依托大湾区各类联盟,宣传推广更多类似东坑泼水节、望牛墩七夕风情文化节之类的节庆活动,不断提升本土文旅的影响力。四是开发智慧旅游,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建设智慧文旅平台,用科技手段扩大文旅受众,扩宽产品展示形式。

提案者: 民革市委会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民革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在“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进程中加强东莞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局把握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先行区、东莞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等“三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部署,全力打响东莞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品质文化之都”。近年来,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产业实力持续增强,产业集聚与融合发展趋势明显。2018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533.49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05%。2019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574.16亿元,同比增长8.46%。
一、文旅资源概况
我市文旅资源丰富,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25个,其中4A级旅游景区15个,位列全省第三。星级酒店32家,其中五星级14家、四星级12家,高星级饭店数量在全省排第三位。此外,东莞是岭南文明重要起源地、华南抗日根据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改革开放先行地,既有岭南特色的自然风光,又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
(一)历史遗存丰富。目前全市文物保护单位14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7处),不可移动文物459处,如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蚝岗贝丘遗址、东莞可园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非遗颇具特色。全市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0项(国家级项目8个,省级项目36个,市级项目76个)。东莞还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比如一些镇街享有“龙舟之乡”“花灯之乡”“乞巧文化之乡”“曲艺之乡”“美食之乡”的美誉,围绕这些主题开展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如洪梅花灯节,道滘美食文化节、望牛墩的乞巧节和民间乞巧赛艺会、沙田的水文化节等。
(三)生态坏境优美。东莞拥有松山湖、岭南水乡、湿地、港湾、绿道、森林公园等一批自然生态、特色文化、休闲养生文化资源,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可的“国际花园城市”,全市拥有19个森林公园、19个湿地公园、6个自然保护区、1155公里绿道,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4.23平方米。
(四)休闲娱乐多样。全市有体育运动场地14731个、文化广场755个、公共图书馆653个、各类博物馆53个。此外,具备雄厚的体育产业基础,拥有“CBA第一馆”东莞市篮球中心,培育了宏远、新世纪、新彤盛等三个国家级篮球俱乐部,举办多项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我市篮球、羽毛球、游泳、龙舟、举重、象棋、斯诺克等运动的竞技水平较高。
二、主要措施
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我市积极完善顶层设计、搭建公共平台、树立行业标杆、引进重大项目,形成多维立体的服务体系,主要如下:
(一)完善产业顶层设计。我市先后出台了《东莞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东莞市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东莞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东莞市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东莞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级重点文化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性文件,提出了扶持文化旅游产业的具体措施。如2012年起我市连续开展6届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评审工作,择优扶持了83个文化产业项目,总金额超过1亿元。2015年起,连续3年扶持199个优质旅游项目,总金额2652.6万元,直接推动企业项目进展。
(二)坚持做大展会平台。通过举办文化旅游产业专业展会,引导项目、资金、信息、人才等产业资源聚集。如漫博会已成功举办10届,累计共吸引超过3000家海内外企业参展,400万人次观展,成交额超190亿元。香博会至今已成功举办9届,吸引观众超200万人次,总交易额超26亿元。此外,积极参展深圳文博会、广州旅博会、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香港国际旅游展等,宣传推介我市优质文化旅游项目,搭建展示交流平台,推动文化旅游企业对接合作。
(三)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合理利用各级文化旅游产业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奖励优秀企业和优质项目,大力宣传推广,树立标杆,引导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如莞香文化产业园围绕莞香这一核心资源,坚持“文化+旅游+产业”的经营模式,建设莞香博物馆、牙香街、动物园、影视城等周边文化设施,完善交通、餐饮、住宿、休闲等旅游配套,于2016年成功创建首批广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获得扶持资金450万元,有效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四)突出重点项目支撑。近年来,我市政府及部门加大筑巢引凤力度,吸引了一批重点文旅投资项目落地,积极推动项目建设。如与华侨城集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岭南文化及水乡文化为载体,围绕“三江六岸”地区、道滘、谢岗、南城、塘厦等镇街进行重点建设投资,重点打造“东莞记忆”、道滘水乡特色小镇、谢岗银瓶湿地公园等一批大型综合文旅项目以及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力争在东莞打造出1-2个国内一流、面向国际的旅游大品牌、大项目。
三、工作思路
下来,我们将继续以“三区”叠加为契机,围绕“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落实《全力打响东莞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品质文化之都”三年行动计划》有关任务,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一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加强乡村文物的保护,依法进行适度开发利用,鼓励文物文化单位探索开发文创产品,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优秀本土文化。加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引导“非遗”产品加大创新力度,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实现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积极整合乡村民俗文化活动资源,深挖文化内涵,将传统节庆、美食、农耕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推动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二是打造水乡文化旅游名片。整合东莞文化元素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挖掘蕴藏在绿水青山间的旅游效益,盘活地域生态文化资源。利用水乡片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充分融合水乡片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艺术资源,发展集休闲观光、体育健身、自驾游、自行车骑行、亲子农耕于一体的特色旅游链,推动文化与水乡生态资源、特色小镇、观光农业、休闲体育、旅游的融合,打造东莞珠三角水乡文化旅游名片。
三是加强文旅城市形象宣传。宣传和推介全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形象片、图书、口号、游记等多种广告形式,通过网络、APP、航空、列车、地铁等宣传平台,加强对我市旅游城市和相关资源的包装、推广和营销,不断增强东莞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走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的道路。
四是推动特色旅游项目发展。利用东莞制造的地位发展工业旅游,抓住游客对工业生产的兴趣点,以知识普及、趣味体验、产品购买等为内容,增强现场感、动态感、体验感,带动购物等消费。发挥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利用东莞篮球、羽毛球、高尔夫球等体育资源,大力支持体育赛事承办,发展体育旅游。借助我市酒店资源丰富、性价比高的优势,大力发展会议、展览、培训等会展类旅游。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