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医疗急救是指120网络急救站在急救指挥中心的调度下,在现场和转送到医疗机构途中,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的紧急医疗救护;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功能与文明的体现。市民对院前急救的需求逐年增加,我市2018年院前急救出车约12万余次,较2017年增长了6.23%。然而,我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存在较多的不足,急需改进。
主要存在问题:
一、相关制度与法规不完善
近年来,院前医疗急救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14年国家颁布实施了《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也相继出台地方性的急救医疗法规。我市仅有一份2005年编写的《院前急救工作指引》,已不适合指导目前的急救工作。
二、院前医疗急救资源不足,分布不均,配置存在一定的困难
我市现有65家医院建立了120网络急救站,共有急救车95辆。国家《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要求:每5万人配置1辆急救车;按东莞常住人口820万计算,则需急救车约164辆。急救车的配置存在较大缺口。
120急救站点的设置与需求不匹配。大朗与大岭山镇自2017年以来,出车量高居前三,但只各设1个急救站;而南城、东城、万江等部分镇区却设有2个或2个以上的急救站。
急救站各项支出由所在医院承担。院前医疗急救的公益性使得站点运营常年亏损,影响了医院对急救资源的添置与更新。
三、120指挥中心经费不足,人员短缺;调度设备与模式陈旧,影响急救效率,无法满足现代化医疗急救工作的需要。
四、急救资源使用不合理,急救效率低
我市120空车率约达派车总量的27%;而市民对危重症认知不足,发生危重情况时却不能及时呼叫120,常常延误抢救时机。
急救站承担过多的非医疗急救服务,如社会救助、非紧急医疗护送等。各级政府要求急救站提供无偿的医疗应急保障服务;很多保障工作调配不合理,常导致120急救车停运,严重地占用了院前急救资源。
五、院前急救的社会参与度低
我市急救技能培训的普及率低,急救知识宣传力度不足。市民普遍缺乏自救互救能力。在120急救车到达现场前,出现急救“空窗期”,降低了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一、 国家颁布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指出,院前医疗急救是由政府主办的公益性事业。我市政府和相关行政部门应根据院前医疗急救现状;参照广州、深圳等地的做法,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尽快制定东莞市院前医疗急救建设要求与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应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确保有足额的专项经费用于下列事项:1.120指挥中心和急救站的建设和运营;2.急救车辆、车载设备、安全设施的配置与更新;3.应急药品和其他急救物资的储备;4.院前急救工作人员配置与培训;5.院前急救工作人员岗位津贴(此项可参照广州、深圳相应岗位津贴来制定);6.大型活动和突发事件的医疗应急保障;7.向社会提供医疗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宣传、培训及考核。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效率。主要包括:120指挥中心调度及管理系统的更新;急救站及急救车的信息系统支持;引入优先分级调度模式;配置精准电话定位系统。
三、由市卫健局规划,组建全市医疗救护专家小组和应急医疗救护团队,以负责公共事件的医疗应急保障与救护。应急保障与救护产生的费用,应由政府或相关需求方承担。
四、由市卫健局牵头,各级医院、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建立全市非紧急医疗服务平台,将非医疗急救服务从院前急救工作中剥离。
五、健全由120指挥中心为主导的,我市院前急救技能培训机制与考核办法。搭建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元化的急救技能知识宣教平台。
六、市政府应在公园、社区、大型车站等公共场所配置含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在内的医疗急救设备;引导酒店、餐厅、商场等经营单位购置此类急救设备。
提案者: 民革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