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小学生急救自救知识差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据统计,我国不满14岁未成年人意外死亡已占这一年龄段总死亡人数的第一位,达31.3%,是发达国家的3至11倍。导致安全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中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和急救自救知识差。
  2、急救培训需要普及
  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指出:必须有效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而普及急救知识培训,是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保障青少年、儿童健康的基石。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更加明确地提出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
  3、东莞市中小学现实情况
  选择了清溪数家中小学、东莞东华高级中学生态园校区进行调研。东华中学每年均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急救技能培训,由东华医院承担。清溪镇文烨小学从2018年起,每年会组织个别教师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培训由清溪镇社卫中心负责,而镇内其他学校均无确切规范的培训计划,偶尔地组织,均无统一教材、培训资料。对教师的培训较少,个别学校甚至从来没有对老师进行过培训。

  目前东莞市各镇街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会经常派出人员与学校协商,进入学校免费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但是并没有形成体系化和规范的培训计划,基本上都是偶发性的,或者是完成任务性的工作。


建    议:
  1、各部门联动,共同打造完整系统的急救培训体系

  急救知识教育培训需要各地政府加强组织领导,从财政上支持,从态度上重视,从制度上落实,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急救知识教育培训体系,并形成长效制度。建议由市教育局牵头,市教育局、市卫健局、市疾控中心、各镇街政府联合行动,明确分工职责。

  市各部门共同制定相关政策与规定:市卫健局制定培训课程及教材、考核标准,师资认定标准。市教育局制定培训计划、课程设计、以及绩效考核办法。市疾控中心落实具体实施工作、指导及质量控制,各镇街政府给予开展工作所需的财政支持。

  2、将急救培训教育纳入东莞市中小学教育体系

  市教育局、市卫健局应当尽快明确中小学急救培训统一教材,参照国内外已有成熟、规范的急救知识培训流程,修订东莞版的浅显易懂、易于操作、适合非专业人员特别是青少年能掌握的课程体系。将急救培训课程列入学生必修科目和教职工必须的培训课程,要求学校组织定期演练。相关部门制定考试标准,对学生、老师进行学习和考核,列入成绩和工作绩效考评。考核合格者可授予证书。

  3、建立规范充足的师资力量

  一是由卫健部门组织制定急救培训导师的认定标准。当地辖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相关资质的医生、护士通过卫健部门制定的考试标准,获得师资资格后,可以担任学校急救课程的培训导师。按学校制定的课程要求为学校提供急救教学工作。并按其职称给予相应的教学劳务费用。二是购买服务形式,聘请社会上具有急救技能培训资质的急救培训团体和公司进行开展。现在东莞市有东莞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中心、“第一反应”急救培训公司、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和东华医院的AHA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等。可出具AHA急救培训员证书,更适合对教职员工的培训。三是发动群众,让老师,家人、社会志愿者都主动参与进来进行学习。

提案者: 民革市委会

市红十字会

市教育局:
  市红十字会收到市政协关于《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生急救知识系统培训的建议》(第20200162号)提案,经研究,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是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为更好地完成工作职责和市政府的工作任务,我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一是救护员培训:对危险行业的从业者,如警察、供电设备维护人员、工矿企业员工、户外运动者、导游等开展规范化救护员培训,培训为期两天,学员通过考核后,发红十字救护员证;二是普及性应急救护培训 :对志愿者、社会团体成员、学校学生进行为期半天的培训,其中学校学生主要是对全市高一学生开展培训;三是应急救护培训讲座:应企业、社会组织具体要求,开展一天或半天的培训讲座,自2009年至今,我会完成培训超过43万人次。另外,为满足市民随时学习救护知识需要,我会于2016年建成红十字会生命安全体验馆常态化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体验馆坚持每周开放六天,多渠道接受预约。与市妇联、莞城区教育部门等合作,常年开展“平安家庭”、“ 平安校园”项目。目前体验馆已成为市民学习急救知识技能的重要场所。
  我会从多年一线的培训经验发现,对学生进行应急救护培训不仅关系着家庭幸福,对社会未来发展更具特殊意义,所以一直坚持“救护培训从娃娃抓起”的理念,积极联合相关部门推动应急救护知识进校园。
  (一)组建少年强志愿服务队、水上救援队对全市小学初中生开展急救知识宣教。于2011年创立了“少年强——中小学生逃生避险、自救互救宣教”志愿服务项目。根据上级红会的要求,结合东莞市灾害事故的特点和中小学生接受能力,编制了小学、初中的教案和课件;遴选志愿者组成宣教员队伍,通过采取大班集中培训、理论与实操互动结合的形式开展宣教。该项目为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宣教360场,累计宣教8.2万多人次。
  同时,针对东莞市河涌、鱼塘密布,每年时有中小学生溺亡事故发生,我会按照省会要求,我市红十字水上救援队于2016年承接了【生命之舟,伴你远航】—广东青少年水上安全教育十百千万行动项目,2019年,我会与市教育局共同合作,开展“方舟行动——东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体验式宣教活动”(简称“方舟行动”)。一批具有丰富水上救援知识的志愿者,面向全市中小学校,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在泳池操作示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提高了中小学生水上安全救生意识,掌握基本的水上自救、互救、自我防范技能,减少了学生水上安全事故的发生。截止目前,项目已为全市中小学开展宣教115场,累计宣教学生7.9万人次
  (二)普及性救护培训项目对全市高中开展培训。2015年开始,我会联合市应急管理局、市教育局,共同举办应急救护知识进校园活动,对全市高一学生开展普及性应急救护培训,以心肺复苏、基本创伤救护技术、地震逃生、踩踏事故等学生群体中常见的意外伤害预防及现场救护处理等为主要内容,培训时长3小时。截至2019年底,东莞市接受过应急救护培训的高中级学生累计达19.4万人次。

  随着应急救护培训的深入开展,我市民众对应急救护意识提高,对安全、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救护培训需求,市红十字会积极探索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新路子,培育和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自2018年至今,我会为镇街社会事务部门、东莞市技师学院及狮子会、护理学会、莞狮救援队、蓝天救援队、东莞救援辅助队、红十字志工委等社会组织培训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129名。形成由市红十字会牵头,众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培训工作模式,发挥红十字会枢纽核心作用。今后,市红十字会将加大应急救护培训力度,积极搭建合作平台,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市民自救互救能力,进一步提升市民对生命的敬畏感和红十字会主动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办理单位: 教育局,市红十字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