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市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然而,相对日趋多元的社会思潮、急速发展的社会、复杂的人口结构和资讯信息、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结构和过重的学业压力等,导致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堪忧,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我伤害事件不断攀升。同时,也暴露了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职能不突出、行政管理力度薄弱、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不够完善、专业教师编制不足、课程落实不够到位、家庭教育指导力度不足、社会救助力量单薄等。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救助工作体系刻不容缓。故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如下几项工作:

  
建    议:
  一、进一步提升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行政管理职能,完善片区、镇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体系
  多年来,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最高机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分别挂靠于市教育局下面两个事业单位,寄人篱下,因不是管理部门,对下管理无权,指导底气不足,工作难度大。建议升格原指导中心为市教育局的专职行政管理部门,使其职能提升到管理、监督、评价和指导。同时,新职能部门带领镇街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加强对镇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指导和评估,指导镇街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与预案、开展心理健康教研活动及教师队伍培训等。
  二、加强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心理教师。东莞市“2013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会”明确要求:每所学校必须配备一名专业专职心理教师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中学每1000名学生、小学每12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业专职心理教师的目标。截至2019年7月,我市有公民办中小学589所,学生119.4万(市教育局网站数据),而专业专职心理教师却只有332人(校均仅0.56人)。其次,部分学校未按相关要求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部分专业心理教师还被安排任教非专业科目,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同虚设。因此,建议教育局加大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督导和评估力度,要求各校务必配足专业的心理教师,专职专用,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否则给以通报、批评,并对该校评优、评先等给以一票否决。
  三、加大家庭教育力度,前置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由于部分家庭教育的不科学或缺失,导致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因此要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科学育儿。除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各镇街可整合妇联、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社工中心、尤其各镇街成校等资源,引导家长营造温暖、爱与接纳的家庭氛围。上医治未病,未病宜先防,因此,可将家庭教育培训拓展到婚后、产前,让准父母为创建和谐家庭、实施优生优育和孩子未来的身心成长再往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医疗卫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医生队伍建设
  据了解,我市仅第三、第七、第八、东华及康华等少数医院设有心理科。资源有限,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常出现挂号难、挂不到号的现象,如近期L镇一龚姓中学生出现有自杀倾向的严重心理问题,到第八人民医院和东华医院就诊,挂号时却先后发现只能挂到一个星期之后的号,在漫长的候诊时间里,患者随时出现预想不到的情况。故建议增加医院心理医生的配置,以满足社会需求。
  五、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公益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营造一种更良好的成长氛围。同时,建议政府积极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公益性的社会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由专业心理辅导人员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救助、辅导与咨询。
  

提案者: 寮步镇政协小组

市卫生健康局
市教育局:
  转来东莞市政协提案第20200160号《关于完善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提案》收悉。我局会办意见如下:
  一、 工作情况
  (一)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医疗服务
  在原来市第七人民医院、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市滨海湾中心医院、东华医院、康华医院等仅5家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的基础上,我市增加了市人民医院、市东部中心医院、厚街医院、横沥医院、常安医院、沙田曙光医院等6家医院,现共有11家医院可为不同人群(包括青少年)提供门诊精神(心理)检查和治疗服务。其中,我市精神科床位数共993张,包括市第七人民医院、东华医院、沙田曙光医院。2019年,市第七人民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服务人次近14万,住院人次4484。其中,睡眠心理科和青少年心理科住院服务共785人次。为提升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能力与水平,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部已于2019年专门开设了青少年心理区,聘请国内知名的青少年心理治疗领域专家作为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为每一名入院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采用适合其心理特征及社会支持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为日后心理康复转归奠定基础。同时,开设了青少年心理门诊,聘请国内知名教授定期坐诊。
  (二)壮大心理卫生服务人才队伍
  2016年12月至2020年4月期间,我市共举办了五期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班,培养转岗医师人数270人。为日后推进我市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坚实人才基础,提升我市社会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目前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由去年的88名增至106名,心理治疗师由原来的3名增至14名,精神科医务社会工作师5名,从事精神康复人员15名。各镇街(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配备1名及以上相对专职的精神卫生防治人员。
  但与周边城市对比,我市的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仍是十分缺乏。国家要求的每十万人口配置3.8名精神科医生的要求,我市目前仅1.28名。
  (三)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援助热线服务
  从2006年起,由我局依托市精神卫生中心开设的心理援助热线(0769-22113311)已面向市民免费提供服务。今年以来,增加了接线人员和接线座次,共安排18名包括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护师的心理咨询团队,24小时接线,免费为全市市民提供电话心理咨询及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今年上半年以来,共接入求助电话2316例,其中接到青少年本人来电121例(高危来电8例),通过热线缓解压力、心理疏导,对高危来电做好电话追踪和转介服务。
  (四)到学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
  2019年3月至10月期间,市第七人民医院、市松山湖中心医院等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先后组织精神科专家10名、心理治疗师3名,分别到东城、松山湖、樟木头、石龙等共11所学校,面向中小学师生开展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今年上半年,市第七人民医院又派出精神科专家分别到石排、大岭山、东城、寮步、常平、中堂的学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继续推进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扩充基层精神卫生人才队伍,进一步提升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推动各级综合医院设立身心医学科或心理科,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心理知识培训,对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进行识别和转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早期识别能力。
  (二)市第七人民医院做好二期规划建设,建立市级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的心理健康服务。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加强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学校、监狱司法监管场所等合作、积极开展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科普宣传,对辖区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及时提供治疗服务。

  (三)充分发挥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加强对学校心理教师有关精神卫生知识的专业培训,组织市第七人民医院定期对各学校心理教师培训,提高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识别能力。



办理单位: 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