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的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社区首诊,逐级转诊,双向转诊”的就医管理制度,通过调整报销比例来分流患者,逐步引导群众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观念。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现在的门诊转诊手续已经简便了很多,但还是有改善和提升的空间。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1.转诊费时费力白折腾。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较弱,只配备基本药物和简易的检验检测设备,无专科医生,对大病、重病难以承担首诊重任。一些很明确社区门诊是不能诊治的疾病却依然要去社区门诊写转诊,既增加了社区门诊医生的工作量,又增加了病患者的来回奔走的时间,让病患者感到非常不方便。
2.转诊有效期短。按现在的转诊手续,病患者只需要到社区门诊就可以即时写转诊单,转诊单有效期只有7天。给大病、重病患者带来极大的不便。
3.急诊无法及时办转诊。没有社区门诊开的转诊单,就无法使用社保报销。
建 议:
1.实行信息化管理,扩大转诊信息共享平台使用范围。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行社区门诊、镇街医院及市级医院联动,建立大病、重病转诊目录库及非社区门诊诊疗科目库,划分社区门诊诊疗范围,对于超出社区门诊服务范围的病种和诊疗科目,可通过转诊信息共享平台自行登记备案后直接到上一级医院就诊,按照医保现有报销比例给予报销。对于夜间急诊无需办理转诊手续仍可享受报销比例。
2. 简化转诊手续,延长有效期。社区门诊没有诊治能力的大病、重病首诊必须到社区门诊登记转诊病由,填写转诊单,有效期1年,同一疾病在同家医疗机构复诊的,不需再次到社区门转写转诊单。当病情好转且符合社区门诊接诊的,由上级医院医生填写转诊单(转回社区),转诊手续结束。减少社区门诊医生的工作量,方便了患者,真正做到双向转诊。
3.完善社区医院建设,加大社区首诊制宣传。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并在基础设施改造、诊疗服务设施、药物种类和相关信息化设备的配备等方面加强投入,吸引群众进社区。对于市民而言,如果社区药物齐全,有检验设备,更愿意到社区看病取药,希望转诊的患者多数都是真正需要转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