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人才流动与培养是关键。湾区教育资源和人才初具规模,但总量不足,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粤港澳湾区的人才流动尚有瓶颈的制约。深入分析莞港澳人才交流现状后,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莞港澳区域整体发展规划的对接和协调。大湾区人才流动,首要是实现交通互联互通,快速便捷。重大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需要协调,需要统一规划。

  (二)体制机制和营商环境建设的对接。港澳与东莞在企业登记、专业资格认证、税收制度等方面存在较大不同。政府需要制定政策,提供符合市场规则、国际惯例和企业需求的制度供给。港澳与东莞社会管理制度的差异,导致莞港澳的人员流动仍面临一些重大障碍。

  (三)职业资格差异是阻碍专业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莞港澳三地运作着不同的职业资格制度,在执业模式、执业范围、执业便利、执业标准以及行业管理等方面,各有不同规定,推进资格互认不仅难度较大,而且相关专业人士积极性也不高。

  (四)法规政策不同制约三地进行深度交流合作。目前,实际合作引进港澳先进证书课程以及师资力量时,在资金结算、签注等方面受到限制,影响莞港澳职业教育合作范围以及深度的进一步拓展。

  
建    议:
  (一)建议推动国家和省加快顶层政策设计
  1.加快推进职业资格互认。建议推动从省的层面尽快开展调研,摸清市场需求,加强与港澳在职业标准开发和评价合作,加快职业资格互认进度,推出更多港澳专业人才到内地便利执业的措施。
  2.加快研究签注放宽政策。建议推动国家和省加快签注政策改革,丰富内地赴港澳的“商务”签注类型,拓展“商务”签注涵盖的领域,重点研究放开教育培训、科技研发、创新创业、等类型的签注,简化申请门槛和程序。
  3.放宽职业培训机构设置条件。争取国家和省给予大湾区城市试点支持,允许自贸区之外推广复制上海自贸区关于外资培训机构设置政策,鼓励港澳专业培训机构设立分支机构。
  (二)加快拓宽就业创业空间
  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松山湖落实港澳青年创业支持政策,协调滨海湾新区等镇街(园区)加快相应扶持政策的研究出台。
  5.加强就业岗位推介。充分利用现有就业服务平台,调动企业、协会等资源力量,收集就业创业岗位,推介给港澳青年,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来莞就业。
  6.加强创业平台建设。支持松山湖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在滨海湾新区等建设一批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加快港澳资源集聚。
  7.优化创业配套服务。完善港澳青年创业服务体系,从资源对接、企业注册、成果转化、金融投资、管理咨询等方面,构建 “一站式”服务体系,形成完善的创业生态。
  8.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加强莞港澳三地双创资源对接,筹划举办一批港澳青年创业活动,调动香港商会、协会、同乡会等力量参与,增强活动影响力。
  (三)加快提升港澳人才吸引力
  9.加快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推动跨城市公共服务衔接,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快交通线网优化以及与高铁、地铁、口岸站点等接驳,切实提升交通服务品质。
  10.加快优化公共服务。全面梳理与港澳青年来莞就业创业密切相关的服务流程和政策安排,包括企业开办、金融服务、创业就业辅导、居住证申领、社保医疗、办公居住场所、子女入学等。
  11.打造港澳人才服务体系。强化粤港澳人才综合服务保障,实施东莞“优才卡”制度,为内符合条件的港澳青年人才发放优才卡。
  (四)加快推进交流合作对接
  12.加快建立交流对接机制。建立完善与港澳的常态化沟通,尤其要利用省人社厅落实部省战略合作协议的契机,加快通过人社部建立与港澳有关部门的专项沟通渠道。
  13.加快粤港澳职业培训合作。利用港澳职业院校、培训机构、行业协会以及企业等资源,共建校企合作培养平台,推动“校企双制”等模式培养。
  

提案者: 民建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