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正逐步对社会养老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系统领域等产生严峻的挑战。来自市民政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市60周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达到32.97万人,约占总户籍人数的14.6%。这些数据正在不断递增。如何构建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社会需求是当前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养结合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医养结合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东莞已经被列为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并且出台了《关于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目前东莞已有十多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相继开业,2017年,东坑医院护理院作为我市首批试点单位(公立),民营的康怡医院护理院,仁康医院护理院,樟木头康福养老护理院等也纷纷瞄准发展机遇。但是,我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当前仍存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需进一步衔接,相关政策措施需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东莞作为试点城市,可以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以需求为本,完善体系,统筹区域内医疗及养老服务资源,搭建平台,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健康快速发展。
1.由市政府统筹,独立设置医养结合行政管理部门
医养结合的工作重点是医疗卫生和社会养老服务,工作涉及面大,范围广,需要有相对独立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建议由市政府统筹,卫生健康局,民政局和社保局等协助,组建管理机构,统筹全市医养结合工作。
2.加快构建医养结合相关制度体系,出台配套政策、法规、行业规范、相关服务指南和管理指南,制定出台土地使用、医保保障、税收、收费物价管理、支持社会力量加入等政策保障。
通过对医养结合服务标准制定的目标和原则,进行概念界定,从服务内容,服务要求,服务管理,服务评价等方面提出编写思路,拟定规范,制定计划,明确以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为需求导向,以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为目标,指导医养结合机构资源配置、内部服务标准制定、硬件和软件建设、人力资源配置、医护人员管理和考核、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医疗和养老之间的法律问题、社保保障政策支持和落实等。
3.搭建三类养老平台、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合理发展
一种是医疗卫生机构开设或托管养老功能,对特大疾病老人、大病康复期老人实行专业康复治疗,疾病治疗期、重症监护期的老人转入住院状态。第二种是大中型规模养老机构可以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设立专门医疗机构,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提供长期照护,满足高收入老人医养护合一的高端服务需求。第三种是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合作,由医疗机构提供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搭建急救绿色通道和转诊机制,为基本自理、完全自理老人提供多样化养老及医疗服务。
在日前已实施《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基础上,许多社区已签约家庭医生,但群众的使用率偏低,不懂、不敢、不便是重要原因。建议在已有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加强定期重点对象入户服务,提高社区群众对于该服务的知晓度,加快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建成。
4.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
引导医疗、养老机构与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等高校及专科学校建立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建立完善绩效考评和工资晋升制度,吸引具有职业医师及护理资格的人才进入养老服务领域,补充医养结构人才缺口。
5.全面推进医养服务的信息化进程,推动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数字化管理可以为医养结合机构提供实时的健康管理服务,为医护人员提供在线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为管理层提供健康档案实时动态数据,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管理。
提案者: 民盟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