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骤停目前是老龄化社会危害民众健康的突发问题之一,心肺复苏CPR可以减少心跳骤停引起的死亡。普通民众经过系统培训通常可以掌握此技能,所以应推广普及全民掌握CPR技能。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亚健康日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因此心跳骤停成为危及生命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据最新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资料分析,70%-80%心脏骤停的患者都发生在医院外,所以提倡全民普及心肺复苏,对心跳骤停患者及时抢救,为进一步医疗救助争取宝贵时间,挽救生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心肺复苏术”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指专业或非专业人员不依赖任何设备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实施支持循环和呼吸,维持患者脑、心及其他组织供氧,以维持生命的一系列措施。

  CPR在发达国家和其他国际大都市普及率较高,如德国和挪威80%、美国、英国为40%-60%、法国40%,而我国的CPR教育严重落后,普及率仅为1%。其次,在CPR成功率方面,相比发达国家的60%左右,我国的成功率要低得多。有调查显示,即使在一线的非急救专业医护人员,正确掌握最新CPR操作的比例仅三成。再者,在CPR相关研究方面我国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018年末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95亿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02亿,占总人口的14.9%。我市最新人口普查显示,全市的常住人口达到839万,是全省第三大人口城市,由于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数量不容小觑。

  以上问题与我国社会发展现状、重视程度不够、急救科普宣传匮乏以及基本技能教育受忽视等因素有关。

  
建    议:
  1.组织社区民众学习培训。由于完整CPR流程较为复杂,要求普通民众完整掌握标准CPR流程并不现实。但针对普通民众美国心脏协会AHA有Heart saver,相当于简化CPR流程。因此可以利用有效医疗资源并依托社区街道,组织居民学习CPR常识和实践培训。

  2.提高中小学生急救意识。从孩子抓起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将CPR培训纳入中小学课程及综合素质考核范围,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并实践演习。

  3.企事业单位建立相关培训制度。将CPR培训纳入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培训课程,部分特殊岗位和高危职业,要求必须持有急救合格证方可上岗。

  4.加强全民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平台如移动电视、手机软件、公交站点等公共显示屏播放CPR指南视频。增加CPR公益广告的投播,增强全民急救意识。

  5.公共场所配备急救设备。在人口聚集的公共场所,依据一定范围或人口流量配备基本急救设备,如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并明确标注设备存放地点和简要使用说明。可将AED与消防器材箱或公用电话亭毗邻安置,并安贴醒目指示标记,以便紧急情况下方便取用。

  6.针对一些安全危险性高、安全程度要求高的特殊工种人员,例如保安、电工、驾驶员等,劳动部门可要求上岗前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培训,方可取得相关的上岗证书。符合相应培训资质的医院、医学会或红十字协会均可承担培训工作。

  

提案者: 民盟市委会

市红十字会

民盟市委会:
  贵委会提出的《建议东莞地区全民普及心肺复苏基础抢救知识》(第20200112号)提案,收悉。我会经与市教育局研讨,对提案中的建议回复如下:
  一、关于组织社区民众学习培训的建议
  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是红十字会法定职责,更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自2014年至今,市政府连续7年将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纳入市政府民生十件实事。为更好地完成工作职责和市政府的工作任务,市红十字会大力推动应急救护知识培训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2009年至2019年12月底,参加过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的市民累计超过 43万人次。红十字应急救护技术发展至今有100多年历史,主要是针对在院前对民众进行简单有效的救护技术,民众易学易懂,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权威专家每5年进行更新,具有权威性。另外,为满足市民随时学习救护知识需要,市红十字会于2016年建成红十字会生命安全体验馆常态化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体验馆坚持每周开放六天,多渠道接受预约。与市妇联、莞城区教育部门等合作,常年开展“平安家庭”、“ 平安校园”项目。目前体验馆已成为市民学习急救知识技能的重要场所。
  二、关于提高中小学生急救意识的建议
  学校课程计划是由省一级教育部门设定,将CPR培训纳入中小学课程及综合素质考核范围非我市权责范围。我市教育部门历来重视学生的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含CPR培训),积极与有关部门推动应急救护知识进校园,加强广大师生心肺复苏基础抢救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工作。
  (一)配合市红十字会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 “少年强——中小学生逃生避险、自救互救宣教”、“生命之舟,伴你远航”、“方舟行动——东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体验式宣教活动”等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培训活动,截至2019年12月底,各类培训活动共开展475场,累计培训学生16万多人次。大大提高了中小学生逃生避险、自我防范技能。
  (二)联合市红十字会、市应急管理局对全市高一级学生开展普及性救护培训。2015年开始,市教育局联合市红十字会、市应急管理局共同举办普及性应急救护知识进校园活动,对全市高一学生开展普及性应急救护培训,以心肺复苏、基本创伤救护技术、地震逃生、踩踏事故等学生群体中常见的意外伤害预防及现场救护处理等为主要内容,培训时长3小时。截至2019年12月底,东莞市接受过应急救护培训的高中级学生累计达19.4万多人次。
  三、关于企事业单位建立相关培训制度的建议
  于2009年7月,市红十字会为做好培训工作组建了师资队伍,成立了应急救护培训中心,依照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四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在全市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对企事业单位一线工作人员、危险行业的从业者,如警察、供电设备维护人员、工矿企业员工、户外运动者、导游等开展救护员培训,培训为期两天,学员通过考核后,发红十字救护员证,截至2019年底,我市民众通过红十字救护培训考取红十字救护员证的有13.6万多人次。目前参加培训考证的人员中大多是普通企事业单位一线员工,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相对较少,建议由相关部门、单位牵头组织特殊岗位和高危职业人员参加培训考取红十字救护员证。
  四、关于加强全民宣传教育
  为增强全民急救意识,我会多措并举开展救护知识宣传工作。一是制作应急救护培训视频,投放于市委组织部主办的东莞干部培训云学堂、市交通轨道2号线列车、市红十字会官方网站,供全市党员干部和民众学习。二是制作“红十字微课堂”在东莞电视台《今日莞事》栏目播放,向广大市民宣传救护知识。三是举办周日大讲堂、广场式宣教活动,为广大市民自由参加普及性应急救护培训提供学习平台。四是联合相关部门、各高校举办东莞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以赛促训,增强我市广大青少年学习应急救护培训的意识,提高社会救援组织成员的救护技能。
  五、关于公共场所配备急救设备的建议
  多年来市红十字会充分利用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开展培训的机会宣传和推动AED的应用,为AED设置使用提供了技术支持。2017年始市红十字会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每年在我市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置安装AED,如市地铁2号线站点、市图书馆、市民服务中心、森林公园、体育公园、汽车交通客运站等公共场所,截至2019年12月底累计设置AED32台。今年,市委市政府更将推广AED设置纳入市政府民生十件实事,在全市设置AED不少于200台。下来市红十字会将继续积极宣传和推动AED的应用,引起社会各界共同重视和推广AED。
  六、关于针对一些安全危险性高、安全程度要求高的特殊工种人员,例如保安、电工、驾驶员等要求在上岗前进行心肺复苏培训,方可取得相关的上岗证书的建议

  2009年至今,市红十字会每年联合市供电局对其新老员工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培训,2019年市供电局更要求供电系统全员参加救护员培训。目前,参加救护培训的学员基本是以自愿学习的市民和企业组织的员工为主,还没有单位专门组织保安、驾驶员等参加培训。据了解,广西、重庆等地已经将救护培训课程纳入机动车驾驶员考核项目,走在国内前列。建议我市参考其做法,以交警、交通管理部门或有关社会组织牵头,组织驾驶员开展救护培训,市红十字会提供师资及技术支持。


应急管理局
市红十字会:
  关于《建议东莞地区全民普及心肺复苏基础抢救知识》的政协提案收悉。现我局答复如下:
  截止2020年7月,东莞市有21家符合备案条件的安全生产培训机构,进行特种作业培训服务。经统计,2019年特种作业4大工种持证人(电工类、焊工类、登高架设类、空调制冷类)的培训人数为:20506人,2020年上半年特种作业4大工种培训人数为:5688人。
  根据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特种作业安全技术实际操作报送标准及考试点配备标准(试行)的通知》(安监总宣教﹝2014﹞139号),特种作业实操考试分为四个科目,其中,科目四的一道考题为: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因此,我局已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的心肺复苏培训。


教育局

市红十字会:
  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20年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关于东莞地区全民普及心肺复苏基础抢救知识的建议》会办意见报送如下:
  我市高度重视对中小学生普及心肺复苏基础抢救知识,自2015年起,联合市应急管理局、市红十字会对高一年级学生开展普及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由市红十字会派出专业救援人员深入各高中学校对高一年级师生讲解救护概念,现场演示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传授基本创伤救护技术,以及地震逃生、溺水、烧烫伤、踩踏事故等意外伤害的预防及现场救护处理。2020年6至12月,我局继续联合市应急管理局、市红十字会完成对全体高一年级学生(约4.3万人次)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救护新概念、现场心肺复苏、AED急救设备使用、创伤救护、溺水事故的预防和现场救护处理,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理措施等。截止目前,共培训师生24.2万人次。
  关于将CPR培训纳入中小学课程及综合素质考核范围,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并实践演习的建议很好,对提高中小学生卫生急救技能水平很有意义。但是,由于学校课程计划是由省一级教育部门设定的,将CPR培训纳入中小学课程及综合素质考核范围非我市权责范围。
  下来,市教育局将继续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进一步加强师生心肺复苏基础抢救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工作。

办理单位: 市红十字会,教育局,应急管理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