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打造的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和与之毗邻的深圳光明科学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今年1月召开的省人大会议上,梁维东书记透露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广东省已经同意将松山湖科学城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接下来将依托中科院,全面提升松山湖科学城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水平,携手深圳光明科学城,加快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和先行启动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和国际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深莞联合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有助于汇聚大批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同时,将凭借科技创新大平台促进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推动东莞创新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目前,东莞在具有毗邻深圳光明科学城的地理优势及拥有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的科技优势的同时,又面临深圳对接广州或者对接香港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的巨大挑战。因此,把握机遇,加快推进深莞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工作刻不容缓。


建    议:
  一、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应大胆探索,寻求突破行政壁垒的路径和方法,加速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聚协同的一体化发展区域,合力推动松山湖-光明科学城园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

  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应共同规划建设、共同发展,在大科学装置、大学、高科技产业等方面形成聚合效应。目前,国内已建成的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都是在单一行政区域内,深莞联合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既是两市跨行政区域合作的大胆尝试,也是东莞对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重要支持。因此,两市在人才安居、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方面要尽早统一规划,将两个科学城融为一体,实现社保、公积金、住房、通勤等无缝对接的管理服务一体化,实行一卡通,教学和科研等资源共享,共同打造世界级科创中心,实现共建共赢。

  二、打包松山湖科学城内主要科技单元,筹建物质结构国家实验室。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未来发展的定位是成为国家实验室,但事实上仅凭其一家之力很难获批国家实验室。因为目前我国的国家实验室大致是参考美国,美国的国家实验室一般包括多个大科学装置、多个研究方向,以及充分的产学研结合。国内的排头兵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前正在规划3个国家实验室,分别是光子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脑科学国家实验室和蛋白质国家实验室,未来将形成以光子科学国家实验室为基础平台,服务于另外两个国家实验室以及上海乃至全国相关科研和产业的宏大科技格局。预计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未来大概会拥有2-4个国家实验室。东莞应该将松山湖科学城内的散裂中子源、材料实验室、材料基因研究院、拟建的南方光源和香港城市大学等科研资源进行整合,联合华为、步步高等高科技企业的产业研发力量,筹建物质结构国家实验室,实现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发展的全面覆盖,以此申请成为国家实验室才具有较大可行性。

  三、吸收先行者经验,设置负面清单,少走弯路。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涉及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会触碰既有的行政单元和利益格局。目前,上海张江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方面走在全国最前面,其经历的挫折和暴露的问题值得借鉴。我市应该积极借鉴上海经验,设置负面清单,提前预防和规划,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协调小组,协调园区内不同科技单元,使之真正形成合力而非内耗,为松山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保驾护航。

  

提案者: 民盟市委会

发展和改革局
松山湖管委会:
  提案《关于加快推进深莞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议》(第20200107号)收悉。经研究,我局意见如下:
  一、与深圳探索共建南方先进光源
  我局正积极探索与深圳共建南方先进光源的方式和路径。积极探索能够进一步夯实深莞合作机制的实现路径,探索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的统筹发展模式,推动区域共建体制机制创新,并由深莞两市以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避免低水平建设和重复建设,集中资源办好大事。前期,我局已多次赴深圳探讨共建南方先进光源事宜。
  二、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推动共建

  我局在省领导来莞调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等场合,多次请求省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统筹推进的战略高度,在总体的建设框架下统筹规划布局大装置、大平台。探索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的统筹发展模式,推动区域共建体制机制创新,通过一盘棋考虑先行启动区的科技投入和产出成效,在更高层面谋划大科学装置的科学发展、布局,综合考虑大科学装置进度互补性和协同性,协调支持我市协同深圳共建南方先进光源项目。


科技局

市发改局:
  关于贵局主办的“关于加快推进深莞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议”的提案,我局作为会办单位,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全力推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局正全力推进实验室按照打造“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研究体系目标,加快推进各项科研工作,目前取得工作进展如下:一是明确了16个前沿科学方向,搭建了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微加工与器件平台、中子科学平台等4大公共技术平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重大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11项,项目总经费约2.3亿元;二是已引进18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已孵化11家产业化公司,注册资本总计约1亿元,分布在松山湖、塘厦、大岭山等镇街(园区);与东莞塘厦镇共同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试孵化园区,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技术产业化团队获东莞首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团队项目立项;三是已引进人员超过600人,其中:全职人员330人,两院院士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5人。
  二、推进实验室与大科学装置、高水平大学、龙头企业合作
  一是实验室已搭建中子科学平台,并已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上完成了多轮实验,与北京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达成合作,正在研制中子探测器样机。另外,实验室正在谋划建设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我市已明确在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及明确获得中央财政投入支持后,我市将从保底支持经费中预拨4.25亿元,作为项目前期启动经费;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二期规划土地中划拨140亩用于设施建设用地,确保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同时我市正在联合中科院、实验室积极争取国家、省对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建设的支持。若能建成,将进一步夯实建设物质科学研究高地的基础。二是实验室已与东莞理工学院签署共建材料学科合作协议,充分发挥东莞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实验室的人才和科研创新资源集聚优势,通过“校-所-室”联合,建立战略性、紧密型的全面合作关系,结成产学研合作的战略联盟,共同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实验资源共享等,实现“师资队伍互聘互用、实验资源共建共享、人才培养互为基地、成果转化互为促进”,实现合作共赢。三是实验室正与当地龙头企业谋划开展合作研发、攻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等工作。
  下来我局将继续推动实验室与大科学装置、高水平大学、龙头企业的合作,推动松山湖科学城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形成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争取进入国家实验室序列。


松山湖管委会
民盟市委会:
《关于加快推进莞深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莞深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2020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科院联合呈报国家发改委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方案(送审稿)》明确:“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主体,定位为重大设施平台等创新资源集中承载区,规划总面积约190平方公里,包括光明科学城规划约99平方公里,松山湖科学城约91平方公里”。目前,该方案已在国家发改委内部征求相关司局意见,准备以签报的形式报国务院相关领导签发。待方案印发后,莞深两市将进一步研究建立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合作对接机制,重点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建设、重点研究学科、道路连接及轨道交通等方面加大交流合作,创新合作机制和合作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目前,莞深两地在大科学装置共建共享、道路连接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一是东莞市发改局与深圳市发改委初步探讨了大科学装置共建共享的思路。二是在省领导来莞调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等场合,东莞市发改局多次请求省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统筹推进的战略高度,在总体的建设框架下统筹规划布局大装置、大平台,探索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的统筹发展模式,以深圳为主阵地,携手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三是连接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的科学大道(原中大通道)东莞段首期工程已于3月11日动工。
二、关于创建国家实验室
自成立两年多以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按照打造“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研究体系目标,加快推进各项科研工作,目前已取得良好开局。
(一)全力推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
一是明确了16个前沿科学方向,搭建了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微加工与器件平台、中子科学平台等4大公共技术平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重大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11项,项目总经费约2.3亿元;汪卫华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属东莞首例;二是已引进18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已孵化11家产业化公司,注册资本总计约1亿元,分布在松山湖、塘厦、大岭山等镇街(园区);与东莞塘厦镇共同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试孵化园区,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技术产业化团队获东莞首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团队项目立项;三是已引进人员超过700人,其中:全职人员347人,两院院士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5人。
(二)推进实验室与大科学装置、高水平大学、龙头企业合作
一是实验室已搭建中子科学平台,并已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上完成了多轮实验,与北京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达成合作,正在研制中子探测器样机。二是实验室正在谋划建设先进阿秒激光设施。7月6日,中科院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推荐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的项目名单,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南方先进光源关键技术预研项目均在推荐名单中。我市已明确在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及明确获得中央财政投入支持后,我市将从保底支持经费中预拨4.25亿元,作为项目前期启动经费;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二期规划土地中划拨140亩用于设施建设用地,确保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同时我市正在联合中科院、实验室积极争取国家、省对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建设的支持。若能建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和南方先进光源,将进一步夯实建设物质科学研究高地的基础。三是实验室已与东莞理工学院签署共建材料学科合作协议,充分发挥东莞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实验室的人才和科研创新资源集聚优势,通过“校—所—室”联合,建立战略性、紧密型的全面合作关系,结成产学研合作的战略联盟,共同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实验资源共享等,实现“师资队伍互聘互用、实验资源共建共享、人才培养互为基地、成果转化互为促进”,实现合作共赢。四是实验室正与当地龙头企业谋划开展合作研发、攻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等工作。
下来市科技局将继续推动实验室与大科学装置、高水平大学、龙头企业的合作,推动松山湖科学城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形成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争取进入国家实验室序列。
三、关于成立市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工作,2020年4月组建了以肖亚非市长为组长的松山湖科学城建设领导小组,架构起一个领导小组抓统筹、一个办公室抓协调督导和六个专班抓落实的“1+1+6”工作机制,举全市之力推进科学城建设。
5月20日,松山湖科学城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大会暨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圆满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领导小组组长肖亚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领导小组副组长刘炜,以及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及各工作专班组长、副组长参加了会议。会议明确,接下来科学城的建设工作要紧紧围绕“加强统筹,实质推动,加快落地”的要求抓好工作落实,各专班及成员单位要尽快按照专班分工和时间节点落实年度重点工作,挂图作战,加快总体规划编制、土地统筹整备、整体环境打造、加强院市合作、强化工作落实。
下来,我们将深入落实松山湖科学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及6个工作专班“1+1+6”工作机制,进一步抓实专班工作,增强专班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一方面,通过专题参阅、工作简报、业务台账、督查督办、专题会议等方式提出相关工作建议及决策参考,促进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通过松山湖管委会各部门及分管领导撬动市直部门深度参与科学城建设的积极性,密切工作联系、压实专班责任,推动六大专班协同高效运作,形成推动科学城工作的强大合力。

办理单位: 松山湖管委会,发展和改革局,科技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