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是城市重要公共开放空间,是市民休闲锻炼的活动场所,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公众对公园服务需求也从一般的休闲游憩和健身需求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因此,公园要不断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和完善服务功能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园文化建设不仅是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也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的重要举措。因此,打造高品质公园文化将成为“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新名片。
目前,我市已建成各类公园近1300个,是全国公园最多的城市之一,形成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复合公园体系。但是,我市公园文化活动大多缺乏自身的特色,缺乏文化独特性和多样性,不仅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缺乏高尚文化品位。主要表现在:
一是未能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首先是公园建设未能因园制宜,人造景观、人工化建筑太多,没有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突出自然景观风貌。其次是人性化设计不足。公园的驿站、连廊、座椅、公厕等基本服务设施不全;大部分公园的基础文化设施如小剧场、舞台、展览室、书吧等不齐备,公园没有发挥出自然教育、文艺演出、展览学习、文化传承的平台价值,市民文化生活游离于公园空间之外。
二是公园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欠缺。园林和建筑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市公园建设缺乏文化内涵和艺术元素。公园内的题名匾额、楹联、绘画、书法等美术形式以及诗词、歌赋、散文、戏曲和典故等文学形式尚未巧妙地融入园林园艺之中。
三是公园文化活动不够丰富。我市公园文化活动总体上活动太少且多以一般性的大众文化活动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各类公园没有形成自身特色,较为同质化。
四是缺乏有影响力的公园文化品牌。纽约中央公园和伦敦海德公园之所以能成为国际知名的文化地标和旅游观光热点就在于“莎士比亚公园戏剧节”、海德公园“无座音乐会”等高端的艺术活动的举办,而我市的公园文化活动至今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
五是公园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各公园普遍存在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尤其是公园现代化管理和园林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六是公园文化活动资金投入不足。我市各类型公园分属不同的镇(区)及职能部门管理,经费来源渠道不同,资金投入不足对公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必将产生很大影响。
建 议:
一、加强规划,编制《东莞市特色公园发展规划指引》,对全市公园主题特色进行总体规划,围绕展现山河海城市特质、助力城市创新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著名公园城市、加强公共空间融合四个特色方向,进一步提升涵盖郊野远足、滨海特色、生态修复、历史记忆、人文关怀、科技创新、时尚运动、花卉园艺、艺术设计、儿童游乐十大特色主题,完善我市公园发展规划蓝图。
二、创新手段,深入打造公园文化品牌。引入优秀的设计团队对公园形象标识系统设计,提升公园园林的美学品味。充分挖掘我市文化人才及资源方面的优势,努力打造“东莞公园文化节”等大型公园文化艺术活动,将市内外文艺社团的优秀节目组织到公园开展巡演,组织具有文艺专长的志愿者到公园开展各种演出及辅导活动,以此提升公园文化品牌、丰富公园文化内涵。
三、公园要积极引进优质文化艺术资源,为政府、企业、社区等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提供场地支持。相关职能部门要全面统筹优质社会活动资源为公园文化活动引入新鲜活力,集社会力量办活动精品,全面提升活动品质,积极打造我市独具特色的公园文化品牌。
四、丰富内涵,举办各具特色的群众性公园文体活动。利用公园场地大力开展“文化进公园”活动,丰富公园文化内容,提升市民文化休闲生活品质。按照每个公园不同的主题,配合打造特色公园文化。
五、加大公园管理人才的引进,不断提升公园的软实力。
林业局
针对政协第20200100号提案--关于提升东莞市公园文化品质的建议,结合我局工作实际,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在公园规划方面,目前我局已启动市六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并率先探索按“多规合一”的理念规划编制。在公园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结合各公园资源特点,为不同公园打造特色主题,通过高水平规划,引领各公园文化品牌建设,实现公园间差异化发展。
二、在公园文化品牌打造方面,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积极发掘自身资源特色,扩大公园文化品牌效应。桥头镇利用莲湖湿地公园连续举办17届荷花节,成为桥头独特的文化名片;山水天地森林公园共举办九届“禾雀花开 乐游清溪”赏花节;银瓶山森林公园举办首届仪文化节,大力发展仪花文化品牌;大屏嶂森林公园竹文化、客家文化以及大岭山森林公园红色文化、知青文化品牌也逐渐打响。
三、在文化引进方面,积极探索与高端文旅品牌合作,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引入先进的文化、经营理念。大岭山森林公园与康华智慧康养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探索园企合作共建岭南中草园科普教育基地;探索与康华智慧康养研究院合作推动大岭山作健康谷康养示范园区建设。积极推动银瓶山森林公园与祥源集团利用清溪景区地块开展旅游项目规划。
四、在科普教育方面,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举办各类形式新颖的自然讲堂、专题论坛以及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公园科普教育、服务大众的重要作用。2019年,银瓶山森林公园举办12期自然讲堂,参与人数超过1000人;大屏嶂森林公园举办科普大讲堂暨趣味游园科普活动;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举办多次科普活动,成为广东省首批自然教育基地。2020年5月22日,“东莞市银瓶山自然教育学校”正式揭牌成立,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7期不同主题的自然教育活动。
下来,我局将根据国家、省、市工作部署,继续深挖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文化资源,重点推进银瓶山森林公园三期、红花油茶森林公园、东清湖湿地公园等公园建设,高标准打造一批精品景点;配合省林业局推出一批森林旅游新兴品牌地与特色线路,进一步扩大我市公园品牌影响力。创新公园建设投入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公园与高端文旅品牌的合作,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森林资源的有偿使用,打造一到两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公园品牌。加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教育体系建设,编制《东莞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体系建设方案》,探索建立自然学校、自然教育中心等基地,开展自然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自然教育课程设计等工作。充分利用森林、湿地资源,举办各类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普宣传氛围。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东莞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案《关于提升东莞市公园文化品质的建议(第20200100号)》已收悉,我局结合自身职能,就相关工作答复如下:
一、拓展旅游资源,打造宜居宜游公园
立足“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发展定位,积极参与休闲湾区建设,树立“城市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的理念,以公园品质提升为切入点,把公园规划建设融入到城市公共空间提升之中。通过完善城市休闲配套功能和服务体系,提升城市整体景观,建设一批开放式城市休闲区和高品质游憩系统,塑造具有东莞特色、望山见水、疏密有致的空间格局和城市风貌,将有吸引力的资源、产业、元素转化为城市吸引物和文化旅游产品,打造“处处是景、时时宜游”的城景一体化发展格局,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建设。
二、运用城市雕塑艺术,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通过创作城市文化雕塑作品,把文化与艺术介入城市发展,打造新的城市文化符号。如矗立在东莞市中心广场的雕塑《纽带》、《影响中国的东莞人》,松山湖的雕塑《八骏腾马》,虎门镇的标志雕塑《一杆折断的烟枪》等,都是别具一格的标志性雕塑。
2012年,按照现代城市雕塑标准和市中心广场的实际要求,参考专家评审和市民投票结果,我市在行政中心广场安置了《孕育》、《春天的故事》、《风生水起》、《钢琴与新娘》、《扬帆》、《荔枝女》等6件有艺术性、观赏性、针对性、实用性的雕塑。其中,《荔枝女》是东莞雕塑家张松鹤(莞籍知名雕塑家,人民英雄纪念碑《抗日游击战》及《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的雕塑作品,《春天的故事》是知名雕塑家、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的作品。
2016年,由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的“影响中国的东莞人”雕塑在市行政中心广场落成。群雕以《影响中国的东莞人》一书为创作素材,再现明清以来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产生重大影响的31位东莞名人形象,如何真、罗亨信、袁崇焕、蒋光鼐、何镜堂等,作为东莞展览馆的室外组成部分,放置在市行政中心广场展示。
下一步将继续围绕城市品质提升主题,展示“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精神文化氛围,逐步在城市的路口、公园、广场等地点,安置有温度、有亮点、有品位的城市雕塑作品。
三、开展各类群众文艺活动,活跃公园文化氛围
利用公园、广场等为阵地,开展各类亮点纷呈的群众文化活动,使群众文化生活有声有色。如在市民中心广场上举办“莞邑春晓”2020东莞草坪新年音乐会,吸引了超过3万人次热爱艺术的群众通过线下实地参与、线上观看直播等方式参与,社会反响巨大;在大岭山湿地公园举办2019东莞(大岭山)流行音乐节,吸引了众多社会力量参与,推出27场演出,邀请省内外100位优秀音乐人参加,参与人数1万多人。音乐节首次把绿色元素融入流行音乐,创作并展示出一批代表绿色大岭山的音乐作品,潜移默化地传播绿色发展的理念,营造既青春、活力,又舒适、绿色的湾区现代都市氛围;为宣扬环保理念,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在寮步佛灵湖公园举办2019中国(东莞)森林诗歌节,参与活动的原创作品达8000多首。活动包括开幕式暨大型森林诗会、“佛灵湖杯”第三届东莞市诗歌大赛、生态诗歌与创作写作圆桌对话、著名诗人进校园、诗歌与民谣音乐会、名家名刊名篇采风行、大赛获奖作品展示晚会等8大活动项目,让广大群众领略了东莞的生态之美、历史之幽、新城之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