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莞市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长,截至2019年10月,我市汽车保有量达317.5万辆,居全省第二位(仅次于深圳),全国第10位。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交通堵塞、“停车难”、“停车乱”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市民的出行效率,制约了我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市停车供需矛盾突出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有停车位146.62万个,按照317.5万汽车保有量及每台车1.5个停车位的标准计算,缺口达到329万个,停车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城市停车难不仅是关乎民生的大问题,更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顽疾”。近年来,为了解决停车供需矛盾,我市出台了多项政策。2019年11月29日,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送审稿)》。该意见提出,到2022年底,全市将系统推进医院、学校、公园以及市镇中心区、住宅小区、城中村的停车资源精准供给,全市新增停车位不少于18万个。但相比300多万的停车位缺口,三年内18万的供给量,算得上“杯水车薪”。且按照近5年平均增速,我市汽车保有量将于2023年初突破500万辆,届时停车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扩大。
建 议:
二、关于加快建设我市智慧停车的建议
切实解决我市“停车难”的问题 ,还需多管齐下,向科技要力量,智慧停车建设势在必行。
造成“停车难”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车辆总量基数大;二是现有停车位利用效率低。智慧停车正是针对后者提出的解决方案,即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停车效率和服务体验,将其作为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的重要民生工程。
“智慧停车”是指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移动终端技术、GPS定位技术等对城市停车位进行综合的采集、管理与信息发布。智慧停车模式通过整合城市线下车位信息来打破传统停车方式的信息孤岛,实现停车位资源的实时更新、查询、预订与导航一体化服务,使得停车位资源利用最大化,停车场效益最大化和车主停车体验最优化。
加快建设我市智慧停车的建议包括:
(1)政府主导,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停车智能化建设。对全市范围内停车设施进行摸底调查,着力理顺停车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等全链条各环节,牵头打造集多种功能与服务于一体的停车智慧云平台,加快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启动路内停车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通过先进的智能识别技术、移动互联网通讯技术及电子支付技术,增加临时停车位,切实提高便民程度,缓解群众停车(尤其是夜间停车)需求。
(2)大力培育智慧停车产业,营造良好生态。智慧停车建设是一个长期维护、更新升级和持续投入的工程,不仅仅需要政府的牵头和参与,更需要动员产业链上的成员共同参与。鼓励停车产业相关的立体停车装备、互联网及智能硬件、互联网停车管理等领域的领先企业,在产业集群、市场拓展、产品研发、数据共享、标准制定等方面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智慧停车设施投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市场格局。智慧停车业也必将带动出行生态新一轮的进化。
(3)筹建东莞市智慧停车产业联盟。筹备成立东莞智慧停车产业化联盟,发起设立停车产业投资发展基金,以集群化方式推动智慧停车产业创新引领示范。
(4)研究与智慧停车相适应相配套的立法及执法问题。制定停车场、停车的相关管理条例。同时,加大违法停车现象的执法力度,提高停车效率,避免无效交通流导致的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为公众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停车服务。
提案者: 何思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