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经济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品位和形象,是城市经济开放度和活跃度的晴雨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服务业产值超过一半来自夜间经济。北京的三里屯、后海,上海的新天地、衡山路,南京的秦淮河夫子庙、长沙的歌城,成都的宽窄巷子等已成为当地夜间经济的“金名片”。
作为城市发展的“新要素”,夜间经济已成为享受生活、刺激消费的“新动力”。2019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指出,“鼓励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适当延长营业时间,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和集聚区,提高夜间消费便利度和活跃度。”由此可见,发展夜间经济可以促进经济活动时间延长、各种设施利用率提高、就业机会增多,有助于推动服务业扩张规模、扩大消费、增加税源、聚集财富、产业和人气,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拓展旅游消费空间,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从投资驱动型逐渐向消费拉动型转变,而夜间经济正是激发新一轮消费潜力升级的重要抓手。“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提升的关键就是要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满意度。现阶段,迫切需要的就是如何创新我市城市管理在出发点和落脚点上突围,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可能就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一)尽快编制我市夜间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划与政策,与旅游规划、城市规划、商业规划等有机衔接,合理确定我市夜间休闲经济发展的路线图。夜间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市场自发力量难以快速发展。因此,政府对发展夜间经济要有长远视野,通过制定具有前瞻性、指导性、规范性的文件,丰富夜间经济业态,实现夜间休闲经济产业的集聚化、特色化、规模化,构建共享型发展环境。充分挖掘我市夜间休闲资源,结合自身文化特点,打造休闲娱乐项目。实现夜间经济与我市历史文化深度融合,体现东莞的文化底蕴,打造我市特色品牌,为市民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的夜生活。
(二)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提升配套服务,创造便利的产业环境。进一步完善我市交通运输系统,适时延长公共交通夜间行车时间,人性化设计夜间交通出行,全方位支撑夜间经济发展。加强治安管理、噪音控制、垃圾处理等方面的提升;对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要加强监管,为产业良性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大力借鉴国内外诸多城市发展夜间经济的经验。一方面要鼓励街道、社区、商家用足用好政策,打造餐饮夜间经济的新业态;另一方面要着重打造特色商圈,满足大众的夜间消费需求。
(三)针对夜市经济,加强和完善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对已经形成规模的自发性夜市进行引导,对于适合发展夜市的区域采取鼓励发展和扶持建设的态度,科学合理地划分夜市区域和确定管理标准,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夜市,最大限度地减少夜市带来的负面影响,满足市民的生活消费需求。根据区域特色,激活夜间文化消费,带动一批文化沙龙、影剧院、美术馆、24小时阅读空间发展,激活夜间文化艺术消费。
(四)以试点示范、树立标杆,发展夜间经济。鉴于我市部分商圈发展夜间经济的硬件条件已经非常成熟且已存在多年,可选择部分商圈引导他们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的同时,帮助他们优化、转型、完善、提升,打造我市消费新亮点。加强夜间经济的科学管理、精准服务。鼓励利用大数据分析我市夜间经济的消费需求,给目标客群画像,最后得出目标群体定位。“互联网+夜间经济”也是一个重要方向,利用阿里巴巴、大众点评等平台发布“夜间经济”地图,通过口碑平台开展线上活动宣传,促进用户线上餐饮选择,扩大我市夜间消费知名度。
提案者: 殷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