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推进,垃圾分类已经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近年,我市打造“品质东莞”,对城市发展越发重视。近年我市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东莞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方案》提出垃圾分类以“分类投放为主、二次分拣为辅”为原则。可见,做好垃圾源头分类,是推动垃圾分类的必要和重要途径。
尽管东莞市对市民的垃圾分类处理已经倡导了多年,但市民的参与性不高,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市民参与主动性不足,难以形成习惯。根据走访所看,即使路边、小区、学校、商场都设置了分类垃圾桶,但仍鲜有市民会按照要求进行分类投放垃圾,分类垃圾桶基本都处于虚设状态。另外,市民在家中难以做四类垃圾分类,结果往往导致“一窝扔”的状态。这些主要原因是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识及遵循垃圾分类的行为相对薄弱,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垃圾分类的参与性不强。二是示范辐射作用不明显,宣传不全面。目前,我市32个镇(街)共开展了51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学校)和4个试点社区,但尚未全市大范围铺开,参与垃圾分类的市民不多。根据走访的抽样调查,92%的市民表示听说过垃圾分类,但对垃圾分类如何分,了解的只占53%,真正懂得垃圾分类的市民比例较低。在宣传上存在着覆盖不全面,不够精准等问题。三是激励性政策措施比较缺乏。目前,垃圾分类主要靠宣传,分类工作比较被动,我市目前仍缺少成熟、适用的生活垃圾分类激励保障机制和相关配套法规政策性文件,市场化模式可持续性较低。
建 议:
因此,对如何推行垃圾源头分类,形成切合东莞实际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将垃圾分类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垃圾分类是一个持续性的行为,重点在于意识先行。因此,建议学校开设环保类的教育课程,将垃圾分类纳入其中,以系统的教育模式培养青少年一代对垃圾分类的正确行为习惯,从小严格做好垃圾分类,并通过学校教育带动学生家庭参与垃圾分类中。这样,才能最终真正实现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工作中,使垃圾分类得以持续开展。
二是因地制宜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居民参与度。针对市民对垃圾分类尚不清晰的情况下,建议在投放的垃圾桶上或旁边显眼的位置张贴垃圾分类标识,从视觉上提醒市民进行垃圾分类,从内容上指引市民如何垃圾分类,增加垃圾投放准确率。同时,倡导家用垃圾桶同步更换为四色分类垃圾桶,更便于分类的有效衔接。另外,我市推行试点先行的模式,故要注重发挥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可增加试点的评优评比,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宣传。同时,建议在每个试点选聘垃圾分类宣传使者,组成垃圾分类宣传团,带领周边小区或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三是打造“互联网+”垃圾分类e平台。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库“三网合一”,采取智能硬件—居民账户—互联网平台模式,通过购买服务或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在社区、小区、企业等建立“e资源”垃圾智慧分类的综合服务平台,布设可采集数据的智能厨余收纳桶和废旧物资投递回收柜,实现“积分奖励、商品兑换、增值服务、在线预约、上门回收”等多种功能,增加垃圾分类的有趣性,提高市民主动性。并通过平台的数据采集,实现垃圾分类智能化和数据化的管理,探索出垃圾清运和废旧物资回收“两网融合”发展的垃圾智慧分类模式。
四是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建议根据国家、省相关政策文件,借鉴北上广深的垃圾分类立法工作,加快推动立法及分类激励保障机制制定,垃圾分类考核标准与细则的制定等,确保垃圾分类实施路线,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