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东莞的人口数量以及汽车保有量急剧增长,出现空气质量变差,交通拥堵等问题,城市公共交通具有集约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是缓解交通拥堵、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我市公共交通现状
一是群众出行增加对公共交通要求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迅速增长导致群众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客流量剧增,2019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46.45万人,其中外来暂住人口595.39万人,人口总量以及外来人口的剧增使出行量大大增加。2019全年东莞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3253.92万人,旅客周转量42.15亿人公里,对公共交通的要求不断提高。
二是机动车增长过快,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偏低;2019年东莞公路通车里程5283.86公里,公路密度214.79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位居全省前列。全市机动车保有量(民用)324.1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9.8%。东莞是继深圳第二个汽车保有量超过300万辆的城市,在全国排名11,数据显示从200万到300万辆用了不到3年时间。以东莞去年底常住人口846.45万人计算,意味着平均每2.6人就拥有一辆机动车。机动车大量使用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的选择减少。
三是城市规划布局及道路设计建设不够完善;目前,我市城市道路规划变更速度跟不上我市机动车的使用需求,导致交通拥挤问题凸显,停车困难等,问题逐步恶化。
建 议:
二、关于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建议
(一)树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理念
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我市公共交通建设,明确发展定位,加强规划管理、加大扶持力度,从政策、体制、资金、管理、经营、服务、宣传等各个环节给予保障,树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理念。
(二)优化公共交通设施,形成公共交通出行首选的共识
一是不断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吸引力;可参考广州在市区设立BRT专用车道,其建设周期短,运营成本低,运行速度快,快捷、准时、舒适和安全;在市区各大学校设置点对点的公交专线,由学校值班老师负责统计和服务,分批分时间段,结合公共交通路线设计,学校到学生的居住社区点对点对接,减少家长用机动车接送上下学的交通压力,安全快速方便。
二是提高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率,实现社区全覆盖服务;加大轨道和常规公交建设力度,公共汽车与地铁站点有效接驳,公共交通站点与自行车有序衔接,同时完善人行天桥、人行地下通道、自行车绿道等设施,鼓励“公共交通+共享单车”出行,提升公共交通便利性,建议增加公共交通站点附近以及超市、学校、市场、社区、工业区等地方的公共自行车投入,方便市民出行。
三是逐步提高公共交通发车频率;重点是提高城际轨道使用率,穗莞深城轨开线时的发车频率间隔半小时到两小时,最近由于疫情影响,发车频率间隔时间更长,班次更少,希望随后逐步调整,适时增加班次,方便跨市业务来往,提升民众出行便利。
四是完善公共交通配套。舒适的公共交通环境,完善的公共交通配套有效增强群众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意愿,提高公共交通的实载率。建议加大公交站卫生监督检查力度,特别是疫情期间,做到定时清洁、消毒,保持洁净卫生。加强公共交通配套,特别是公交站点等候座位的配备以及日常维护,避免等候座位长期处于损坏状态,影响市容市貌。
(三)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
一是规范公共交通企业和从业人员管理;做好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考评同时增加合理有序竞争,加强公交营运市场的准入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推进公交企业规模化、标准化,资源整合,提高品牌服务。
二是强化社会监督。不定期进行群众问卷调查、设立投诉建议箱、电话、网址以及微信链接等多种方式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对于目前东莞通IC卡的管理建议参考广州、香港等城市实行公交、超市、便利店、饭店一卡通形式,大量增加东莞通IC卡的使用,逐步提高民众公共服务的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