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是融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亲身体验、资料搜集、专家点评、集体活动、同伴互助、文字总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学旅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和自然,在旅游体验中学习和锻炼,从而培养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自理自立、文明礼貌、互勉互助、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等优秀品质和精神,增进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近几年来,我市各中小学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研学活动,获得了包括家长、学生在内的广泛支持,社会反响不错。但瑕不掩瑜,也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追求线路的旅游价值,出现重“游”轻“学”、“游而不研”的情形;研学路线及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严谨,没有体现“研”为主的原则;研学前后缺乏具体的指导和系统的总结,安全保障意识有待提高等。因此,急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一步严格规范中小学研学旅行有关事宜,为学生的研学旅行活动保驾护航。


建    议:
  1. 研学旅行不应以旅行社为主导,而应以学校为主体,线路的设计、课程的设置、主题的安排都要以学校为主。要充分发挥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衔接互补的实践育人作用,突出研学旅行的教育功能。要制定研学旅行课程方案和标准,将研学旅行和课程改革结合,突出课程性,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等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将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活动结果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和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必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不同地区、不同学段素质教育的需求,制定学校、学段、学期实施性研学旅行课程计划,要有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安排和课程评价,避免将研学旅行变为盲目的“放羊”式旅游活动。

  2. 学校要制定详细的安全应急预案,并在应急预案前有详细的安全保护措施,要把活动可能的安全风险告知学生家长,把安全内容纳入自愿报名协议、研学旅行工作全过程中,要对参与活动师生进行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培训,要选择有较高资质、较好社会信任度和较强风险管理能力的旅行社作为实施单位,力求做到防患于未然。

  3. 对研学旅行活动要精心设计和安排,要体现一个“研”字,让学生有动脑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要引导学生在研学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研学前,学校要组织学生进行专题学习,对研学的路线、内容、主题要有起码的了解;研学中,研学导师可适时适地设置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及思考;研学后,参加者要写心得体会,总结交流经验,不断完善学校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和方案制定,提升研学旅行活动科学化水平。

  4.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既是研学旅行的保障方,又是研学旅行的决策和组织者,市教育局应有具体规范的指导性文件来完善研学旅行的具体运作,不断总结推动,为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学校要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建立研学旅行长效管理体系,培养自己的研学导师;我市也应建设专业性的研学团队,并有学科带头人之类的名师。

提案者: 何龙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