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要求“各地教育、文化、旅游、共青团等部门、组织密切合作,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目标,结合域情、校情、生情,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遴选建设一批安全适宜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探索建立基地的准入标准、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
2017年12月6号,全国第一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公布,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204个单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东省有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科学中心、广州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广东韶关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东莞应借此春风着力打造研学旅游基地,争取入选全国第二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从而提升我市“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形象。
1.以我市丰富的人文和历史资源为依托,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研学旅游基地。我市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虎门有沙角炮台、威远炮台、海战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等,石龙有东征博物馆、举重博物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文甫纪念亭、周恩来东征时讲演的露天舞台,石碣有袁崇焕纪念园,东城有榴花抗日纪念亭、大岭山有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等旅游景点,这些都是我市打造研学旅游基地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市不妨以虎门或石龙为中心,打造“国脉传承”、“红色旅游”等研学基地,设置有关袁崇焕、虎门硝烟、第二次东征、东江纵队等研学课程,打造研学旅行精品线路,提供让学生能认知、体验乡情、市情、省情、国情的旅游载体和平台。
2.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研学旅游的配套设施,确保在配套服务方面满足不同数量和不同群体的研学需要。应成立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的工作领导小组,充分整合我市研学旅游资源,积极打造各级研学旅行基地,采取红色旅游+拓展训练、人文旅游+生态观光、自然旅游+研学实践等多种方式,推动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传统文化游、历史古迹游、爱国主义教育游等蓬勃发展,串联起相关线路产品,助力我市旅游事业的发展。
3.加大我市人文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加强自身网络宣传平台的搭建,加强对我市旅行社的指导管理。旅行社是联系参加研学旅行的学校学生与旅游目的地资源的中介,旅行社要有借研学春风发展壮大自己的前瞻意识,要有专门服务于研学旅行的部门和专职的研学旅行导游队伍,要有立足于本市且不断完善的系列研学旅行产品,要有根据学校的需要定制研学旅行线路的能力。
4.加强研学基地课程资源的开发。联合教育、旅游相关部门和当地居民开展研学课程设计活动,根据地方特色及中小学各年级的学情特点,设计出不同主题、不同时长、针对性强,质量高、特色强的研学课程,吸引本市、本省乃至外省、国外的研学团队。研学基地规划必须把好导师关,加强对带队导师的资格考评和监督,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的导师培训活动,建设自身的研学导师队伍,确保能够提供优质的研学服务。
提案者: 石龙镇政协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