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是当今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融合教育,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保障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让残疾学生融入普通教育不仅可以让所有接受教育的学生都享有高质量的教育,最大限度的提升每个学生、家庭,营造和谐社会,也可以让残疾学生将来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实现全社会互利共赢。为了让残疾学生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从2014年起,东莞市针对残疾人教育推出多项利好政策,并将提升特殊教育水平,推动融合教育发展作为全市重点工作之一。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的特殊教育已基本形成“特教学校为骨干,融合教育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格局,成为实现“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重要基础。

  目前,大力推动融合教育已经成为全市教育领域的共识,各项工作也在稳步推进。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残疾学生踏入普通学校,要跨越的并非仅有一道校门。在融合之路上,师资匮乏、硬件短缺、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都亟待解决,其中无障碍设施滞后问题尤其需要关注。无障碍环境是促进残疾人平等享受教育权利、充分融入社会生活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大部分新建的公办中小学校都已达标。但与此同时,还有大量建设年代较早的学校缺乏无障碍设施。据统计,我市535所中小学校都已基本完成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覆盖率达100%。但达到国家《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的只有172所,占总体比例仅为33%,而未达到标准的学校有363所,占总体比例达67%。特别是二十年以上校龄学校(数量为153所,占总数的29%)设施特别薄弱,突出表现在电梯、卫生间、通道扶手等方面。这不仅给残疾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不便,也妨碍了融合教育的顺利发展。因此,我们建议要进一步加强投入力度,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无障碍环境设施的全覆盖,让每一名适龄残疾学生都有平等享受教育权利的机会。


建    议: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提供重点支持。近几年来,我市财政支出持续向教育倾斜,但用在学校无障碍设施改造上的比重偏低,距离残疾人学生的实际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建议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建设好无障碍环境作为重点民生实事来抓,在财政投入中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无障碍环境改造的预算,制定相关经费拨款标准,重点支持老旧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改造、维护工作,配齐、配强无障碍学习生活设施。

  二是规范建设标准,提高设施效用。严格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及《广东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规定》的要求,将无障碍设施建设纳入学校建设的基本要求,原有校舍依据专业标准全面增设和完善无障碍设施。从残疾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把教室、宿舍、卫生间、楼梯等方面的无障碍设施落到实处,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发挥实效。

  三是强化监督管理,落实整改责任。加强全市统筹指导,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设计审批和竣工验收程序,对不符合设计要求或违反建设规范的项目不予批准,并责令限期整改,确保无障碍设施齐全。加强对无障碍设施维护情况的常态化检查,并发挥社会监督、公众监督的作用,治理占用、破坏无障碍设施的问题,确保其发挥应有作用。

  

提案者: 祝铭,黎炯森,黎丽香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