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市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根据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数据显示,在咨询来电中,抑郁、焦虑所占比例最高,其中至少有五成是抑郁症,由于认识误区,抑郁症的就医率较低;根据《东莞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市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比较严峻的,有4.29%的小学生存在问题倾向,1.43%的小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东莞市社区居民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及其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调研结果显示,当出现心理问题时,选择求助亲朋好友及自己解决的居民人数比例分别为47.59%、15.06%,仅15.61%的居民选择向专业人员求助。仅41.64%的居民表示其所在社区配置了心理辅导人员。这些社区配置的心理辅导员也不是全部都是专业的心理人才,更多的只是承担聆听角色的人员。
二、建立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综合治理的重大任务。
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到2021年底,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建设。
3、心理健康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建立健全心理服务体系与人民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息息相关,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普惠性工程,但目前来讲,我市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也缺乏专业的机构力量和专业的心理健康人才,心理问题演变成各种的社会问题,影响长治久安。
三、存在的问题
1、心理服务的专业人员不足。目前我市从业专门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人才还是比较缺乏的,尤其是公益性或是低偿的心理服务,一般专业心理咨询工作室收费也比较高,普通的群众承担不起完整的治疗过程的费用,现在更多地是由有社工服务的各种服务中心和机关单位的社工充当着心理咨询的角色。
2、群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存在着偏差。普遍群众对心理问题,情绪问题比较忌讳,不管是主动求助还是被动救助,都显得比较抗拒,害怕别人以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其他群众普遍歧视心理行为问题人群。
3、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完整。目前来讲,我市没有建立规范的心理服务体系,涉及到心理健康服务的都是散乱在部分领域,没有统一规范的完整体系,而且彼此之间的信息没有贯通,不能统筹信息、资源,为群众提供更好地心理健康服务。
建 议:
1、加强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我市社工、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志愿者、涉及心理服务的医疗工作者、学校的心理老师等人才资源,切实加强心理服务方面持续的培训和督导;引进更多专业专职的公益或低偿心理咨询师,为群众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评估、心理治疗等服务。这两方面都需要市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支持心理人才的发展。
2、加强心理健康的普及宣传。宣传部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和渠道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各园区、镇街、村(社区)、学校等要结合实际,心理健康知识海报,开展主题活动等;社会团体、社工中心等通过主题活动、现场体验等活动普及心理卫生问题。
3、建立健全规范的心理服务体系。发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服务室),由市卫健局牵头,联合宣传、教育、民政、人社、财政、工会、团委、妇联等多部门成立工作小组,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由市及镇到村(社区)层层建立心理服务室,逐步建立覆盖市、镇、村(社区)的心理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