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是智力、精神和重度肢残人家庭的真实写照。因此,社会化托养服务是重度残疾人及其亲属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是关系到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
截至2019年上半年,我市持证一、二级成年重度残疾人有8733人,重度且生活不能自理的有305人。全市没有民办的托养机构,有且仅有一间托养中心即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每年只能为300人提供托养服务,目前登记轮候的重度残疾人已达314人(仅能解决近15%需求),成年重度残疾人托养难的问题突出。
据了解,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是租用东莞市烟花炮竹厂(下称东炮厂)物业,租期从2007年10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止。今年租金204万元。目前这块地是属划拨土地,没有办理土地证,只有红线图,共有90亩(含庵元新路占地面积),其中靠西端由托养中心租用,占地14426㎡。租用合同即将到期,托养中心的建设问题刻不容缓。
建 议:
充分依托现有残疾人托养服务、职业培训等资源,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促使该区域未来建成为集托养、工疗、职业及就业培训等综合性服务场所;另外节省目前托养中心每年需支付的租金,有利于残疾人托养中心、庇护就业工业园等服务机构的长期、稳定发展。
一、原址扩建现有东莞市残疾人托养中心。一是扩建之前须先谈好续约问题,再谈扩建买地的问题。这样可以在扩建托养服务中心的同时,保障现有服务继续开展、不断层。二是购买原东炮厂闲置土地90亩以及托养中心现租用土地14426㎡,作为残疾人就业庇护工业园建设用地。
二、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作用。一是市政府出台《政府购买托养服务补助方案》,方案规范托养服务的服务模式、岗位设置、人手比例、基本服务标准、从业人员的资格等,分类(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居家托养)分档给予符合托养服务条件的残疾人发放托养服务补助,对检查验收合格的定点托养服务机构分类分档给予服务建设专项奖励,以支持托养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持续发展。二是增加市国资委和东城街道为分办单位。三是通过“公建民办、民办公助”等多种机构运营形式,建设残联主办、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运作模式的日间照料、全日制托养服务机构;
三、构建居家托养与机构托养的有益结合。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利用“社工+康复医生(治疗师)+村(社区)专职委员(协调员)的模式”,鼓励居家康复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机结合,依托镇街(园区)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康复站等公共服务资源,创设多种形式的残疾人康复及托养服务。
可在水乡片区、松山湖片区、滨海湾片区等区域实行分片区包干的方式,引进优质的残疾人服务机构、项目和医疗服务,借鉴医养结合成功经验,探索建立集医护、托养为一体的“医托结合”服务体系。
四、加强监管,建立托养机构和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考核体系。根据残疾人托养需求和机构设施,科学核定托养机构收费标准和政策补助标准。可由残联或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托养机构进行半年度考核。同时,还要建立残联管理、资源整合、社会参与的社会互助机制。残联负责残疾人托养工作开展的具体业务,托养资源可以与民政、卫生、社保、教育等部门整合。
五、提高托养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将托养服务人员纳入专业技能岗位设置范围,按照专业化、职业化要求,加快托养服务专业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