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我市初步建成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与此同时,我市养老服务体系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养老服务支持体系不完善且缺乏整合、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且资源配置不均衡、养老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且专业人才短缺等。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的必由之路。综合上述,结合我市发展社会工作的经验,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尝试推动进一步发展养老服务体系。


建    议:
  1、成立专职或兼职社会工作长者领域养老服务体系研究小组。可以采取项目打包或政府聘任两种不同形式,公开招募或选聘在长者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专业人士,包括高校老师、社会工作督导人才、资深社工、民政骨干员等组成研究小组,本着东莞本土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结合国内外的文献研究、基于田野实践等手法,初步形成“机构-居家-社区”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继而挑选社会工作发展成熟的镇街为实验样本,力求得出一条贴切本土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得以在全东莞市推广使用。
  2、重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统整养老服务领域。目前,养老福利政策较多,且受惠群体趋向精细化,但难以避免享受人群重复,或者服务不匹配、真正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可以镇街为单位,统整养老大数据,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评估标准,委托及成立专业的评估小组,将养老服务群体细分,结合评估结果,匹配对应的服务菜单,回应其真实需求,特殊状况则上报由养老服务体系研究小组处理并回应。
  3、确保养老服务专项资金保障。根据市财政预算标准要求,提前做好养老服务专项资金的申请,包括项目立项、实施及过程监测、人才选拔及招聘、补贴、培养、奖励等多项工作。
  4、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人才培养层面,养老服务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加入,除了养老护理员之外,仍需要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康复师、营养师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但目前,政府组织、主导的培训只面向养老护理员,对于其他类别的培训几乎是空白或紧缺的。可以分门别类,有针对性根据不同人才的需求进行设置培训。激励层面,对于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固然重要,但对于如何挽留则需倍加关注。因此,可以结合岗位特质、从业年限、服务经验及所获证书及奖项等进行设置,匹配对应培养体系及进修资金支持,鼓励养老服务“有心人”继续充电、研发、提供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提案者: 高埗镇政协小组

市卫生健康局
市民政局:
  转来东莞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案第20200063号《关于推动“机构-居家-社区”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建立的提案》收悉,我局会办意见如下:

  我局一直以来重视老龄健康工作,积极推进医养结合体系建设,统筹布局全市医养结合机构。2017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东莞市关于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明确工作任务、保障措施、组织实施等内容。推进多种医养结合模式发展,鼓励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范围。


市人社局

市民政局:
  高埗镇政协小组在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提出《关于推动“机构-居家-社区”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建立的提案》收悉。根据提案内容,结合我局职能,现答复如下:
  一、技师学院开展养老服务人员培训情况
  东莞市技师学院从2016年开始筹备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2017年9月份开始招生。该专业现有在校生6个班173人,其中三个班与德国合作,引进德国养老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并本土化。学院投入469.5多万资金,建成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高龄者全方位照护暨健康促进生活馆、高龄者康复暨智慧养老互动体验馆和老年人健康护理实训室。体验馆共分7大区域,分别为健康促进区、模拟体验区、模拟养老生活区、心理咨询区、老年康复区、智慧养老区和护理区,基本满足学生实训实习需求。同时,学院与东坑医院护理院、东莞福星女儿家护理院、东莞仁康医院护理院、广州粤园养老院、大朗人民医院、顺德善耆家园、广州保利集团和喜会、广州谷丰健康产业集团、九如城康养中心、智通到家等多个单位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其中,东坑医院护理院、东莞福星女儿家护理院属于东莞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医养结合项目,校企共同进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工作。2019年7月26位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现全部还在养老企业,从事相关工作,受到企业的好评。今年继续投入300万建立模拟养老院,为专业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训环境。
  今后我局将继续加强指导技工院校养老人才培养工作,鼓励引导更多技工院校开展相关专业课程。同时,加强指导培训机构优化培训课程,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协助社区培训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人员。
  二、结合现有职业培训政策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
  目前,国家、省、市高度重视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技能人才培训政策。一是开展“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训。各镇街(园区)充分依托社会各类培训资源和行业、企业,组织开展符合本镇街(园区)产业特点的特色项目培训和技能素质提升培训,开设一批优质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培训项目课程,培养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产业人才。二是实施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补贴政策。各行各业劳动者(全日制在校生、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除外),不分户籍,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等规定条件,可申请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补贴。三是开展企业职工线上适岗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指导各镇街做好企业职工线上适岗职业技能培训指引工作,鼓励企业依托各类规范的网络培训平台开展职工线上适岗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实际参加培训人数按每人每课时(不少于45分钟)3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培训补贴,每人每年补贴上限不超过1000元。四是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支持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方式,共同开展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企业可按每人每年4000-8500元的标准申请学徒培训补贴。各镇街主管部门、社区以及养老服务机构可根据自身实际,结合现有职业培训政策开展养老服务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康复师、营养师等与养老服务产业相关的人才培训,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民政局

尊敬的高埗镇政协小组: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机构-居家-社区’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建立的提案”收悉。对于您的建议,我们高度重视,经综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和成效
  (一)健全养老服务制度建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发展,将“加快发展养老事业”纳入《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各级政府将养老事业列入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我市先后颁布和实施了《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东莞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东莞市关于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东莞市养老机构资助办法》《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与行动方案,明确了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布局、目标任务和政策保障,确保上级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有效地推动了全市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二)加大养老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市持续落实养老机构资助扶持政策,为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发放12000—18000元床位建设补贴、每人每月200元床位运营补贴,以及5—15万元的等级评定补贴,2019年全市共发放养老机构床位建设补贴318.62万元、等级评定补贴16万元。截至2020年8月,全市养老机构共55家(已运营的47家,正在筹建8家),共有养老床位11511张,每千名老人床位数为34.01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33家(市级养老机构2家,镇级敬老院29家,公办医养结合机构2家),床位2892张;民办养老机构14家,床位2147张;社区养老设施、医院老年病区等涉老床位共6472张。全市11家养老机构获评广东省星级养老机构(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2家,二星级4家,一星级1家)。我市投入近3亿元新建或改造160多个“星光老年之家”,打造137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并依托星光老年之家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整合资源打造523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其中17个获评省级居家养老示范中心,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已建成的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329个,夯实了社区养老依托功能。扎实开展残疾老年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程,市残联从2019年以来共为128户残疾老年人实施了家庭无障碍改造,减少居家生活安全隐患。
  (三)不断提高医养结合水平。自2016年以来,我市以履行全国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任务为契机,通过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机构新建或转建养老机构、新办医养结合机构等措施,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医养结合机构8家,床位939张,其中,养老机构办医疗机构5家,医疗机构办养老机构3家;有6家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其中2家已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另有2公办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定点);有47家养老机构可提供医疗服务,有47家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全市各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立了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我市医养结合试点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已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重度或中度失能的参保人在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定点护理院)住院发生的基本医疗费用,按照我市社会医疗保险有关待遇标准核付,减轻参保人个人负担,平均每年有近1400人次在定点护理院享受医保报销共700多万元。
  (四)积极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2010年以来,我市开发建成了“平安铃”社区老年人应急呼救系统,至今共有9000余名老人通过“平安铃”终端智能设备享受应急救援、定位、紧急呼叫、精神慰藉等24小时在线服务。2019年11月,市民政局建成并启用“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今年5月,该平台“居家养老自助下单服务”正式上线,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可通过手机微信端(APP端)、“平安铃”等通信载体,按需自主选择服务项目,充分满足了老年人家庭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目前完成了服务订单53万张,服务评价满意率达99.65%,有效构建“菜单式”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五)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将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纳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鼓励支持技工院校开设健康养老专业。东莞市技师学院从2017年起增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养老方向),该专业现有在校生6个班173人,其中三个班与德国合作,引进德国养老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并本土化。学院投入469.5多万资金,建成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高龄者全方位照护暨健康促进生活馆、高龄者康复暨智慧养老互动体验馆和老年人健康护理实训室,并与东坑医院护理院、东莞福星女儿家护理院、东莞仁康医院护理院等多个养老机构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同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根据国家、省、市一系列技能人才培训政策,开展“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训、企业职工线上适岗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开设一批优质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培训项目课程,鼓励企业依托各类规范的网络培训平台开展职工线上适岗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产业人才,各镇街主管部门、社区以及养老服务机构可根据自身实际,结合现有职业培训政策开展养老服务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康复师、营养师等与养老服务产业相关的人才培训,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要求,建立市级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养老服务领域涉及全局性、跨部门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推进养老服务发展合力。同时筹建市养老服务产业协会,带动行业整体发展,提升行业服务水平。
  (二)科学制定全市养老服务规划。制定《东莞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对未来三年全市养老服务体系提出养老规划建设、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关爱服务、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等18个方面的工作任务和措施。同时重点推进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分区分级规划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
  (三)进一步优化居家养老服务。启动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修订工作,优化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资助对象范围,调整居家养老服务经费结算办法、质量评估办法。全面铺开居家养老“大配餐”服务,确保年底前各园区、镇(街道)至少建立一家长者饭堂。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推广护理服务、家庭病床进社区,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让居家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护理、医疗、康复、配送等综合养老服务。优化调整失能护理补贴发放制度,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把补贴真正用于失能老年人的照顾者和照顾机构上,提高补贴政策的精准度。
  (四)推进养老设施建设。分区分级规划建设包括市社会福利中心医养结合楼等养老服务设施,全力打造市级医养结合示范点,年内新增养老床位500张,到2022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实现养老服务设施100%覆盖村(社区),以“公办民营”等多种方式引进和培育养老机构。对供养人数较少、服务功能较弱、安全隐患较多的镇(街)敬老院,采取关、停、并、转的形式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区域性养老服务机构。
  (五)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继续开展养老服务质量专项行动和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公布养老服务扶持政策措施清单、供需信息或投资指南;修订《东莞市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实施方案》《东莞市养老机构资助办法》;出台东莞市养老从业人员培训和薪酬激励办法;进一步完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平安铃”语音呼叫入口,整合优化各类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家庭提供个性化需求的养老服务。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民政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 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局,市人社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