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民族之根,是连接民族感情的纽带,它的保护与发展有着难以估测的意义和价值,而其延续的主要载体则是人。非遗保护人才队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非遗保护人才队伍的发展遇到了老龄化问题严重、后继乏人、项目传承发展不平衡、专业性管理人才缺乏、保护经费投入不足、非遗保护全民意识不高等问题。
建 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科研人才。”
一、建立“非遗”人才智库
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开展普查工作,并根据项目传承状况和特点进行科学分类、建档、建立非遗人才数据库等工作,全面掌握了我市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状况及传承人生存状况。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培训班。对有志于从事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每年定期安排培训及考试,并颁发从业人员上岗证书。
二、加大品牌活动策划力度
积极搭建有效传承载体如非遗展示馆、项目传习所等等,为传承人充分发挥传承能力提供硬件支撑。继续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故事大赛”等活动,打造东莞特色。
三、注重引入人才激励机制
积极探索财政资金与民间资金相结合的形式,通过采取资金补贴、政府采购和后期奖励等多种途径,减轻非遗人才在传承场所规划用地、材料购置税赋减免和选徒带徒等方面压力;适时授予相关表现突出、业务能力强的管理、研究型人才“先进工作者”称号,并以此和工作绩效直接挂钩;组织专家跟踪研究当前非遗人才队伍中出现的问题,特别关注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改变对非遗人才队伍造成的影响,重点解决“招不来、留不住、传不下”等问题。
四、搭建平台
一是产业平台,将人才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起来,通过申报文化产业项目、争取文化企业优惠政策等方式,对非遗产业和企业给予扶持;二是节庆平台,组织全市 “非遗”相关人员、单位或企业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博览会、展销会,并在参展经费上予以扶持;三是宣传平台,通过制作电视节目、抖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媒体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知名度。
财政局
市文广旅体局:
东莞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案《关于加强我市非遗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保障非遗工作全面深入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第20200051号)收悉。结合财政职能,我局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我市财政一直十分重视对非遗工作的投入。每年市财政均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保障各项非遗工作的开展,其中2020年市财政预算安排了约37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非遗传承人补贴、培训,非遗交流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课程研发,非遗展厅运营,非遗墟市线上平台和非遗赶墟维护、以及非遗普及系列活动等。
目前市文化馆草拟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正按程序上报市政府,计划提高非遗项目代表传承人补助,给予濒危项目补助,给予非遗工作站补助,给予非遗获奖项目奖励等。接下来,我局将继续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非遗相关工作,为加强我市非遗保护提供财政资金保障。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团市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非遗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保障非遗工作全面深入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收悉,经综合市财政局、市文化馆意见,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东莞深入贯御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围绕“创新性保护,创造性发展”的原则,非遗保护与发展工作坚持以传承弘扬为中心,以促进非遗项目现代转变和产业转变为方向,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东莞非遗保护与发展。
一、重视非遗人才队伍的管理和保护
一是建立健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目前,全市共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4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5名,省级30名,市级49名。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开展带徒授艺活动,带徒总人数约为1700人。为保障传承人的身体健康,我们在市卫生健康局支持和协调下,联合相关健康医疗机构,为市级以上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提供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状况档案。为了让非遗技艺得到有效传承、保护和发展,自2019年起,东莞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1万元,进一步保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习。
二是组建完善非遗讲解员志愿者队伍。随着东莞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深入推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8年和2019年期间向社会招募非遗讲解员志愿者,经过面试筛选和专业培训,最终录取了29名有志于从事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人员,并向他们颁发聘书。非遗展厅的讲解员志愿者成为我市非遗志愿者队伍的亮点,志愿者讲解服务得到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省文化和旅游厅领导的肯定。
三是成立完善我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库。为发挥专家在我市非遗保护中的咨询、论证、评审和指导作用,提升非遗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我市组建了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库,涵盖民间文学类、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等十个类别,共81人。市非遗中心定期为非遗专家举办各类培训班,加强非遗专家对我市非遗项目和非遗相关法规的了解和认识,提高非遗专家评审工作水平。
二、打造东莞特色非遗品牌活动
一是策划推出“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从2013年开始,东莞市积极探索非遗“活态保护”路径,推出了“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7年来已成为“年年有新内容,镇镇有新举措,校校有新特色”的品牌活动。
二是打造成立“东莞非遗墟市粤港澳城际联盟”。2019年6月成立“东莞非遗墟市粤港澳大湾区城际联盟”,并于2020年5月升格为“东莞非遗墟市粤港澳城际联盟”,实现联盟城市合作新突破,共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非遗保护工作交流平台和非遗形象推广平台,充分发挥联盟在非遗墟市交流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共同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创新机制。
三是组织举办各类非遗文化传承活动。联合高校、社会团队连续举办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大赛,激发大众对非遗内涵的挖掘及再创造,“东莞龙舟制作技艺数字化展示”、“莞草包”获得“2019广东省非遗新造物十佳”,“东莞龙舟制作技艺数字化展示”更获“评委会大奖”;联合摄影家协会举办“发现东莞非遗之美”影像展,编辑出版的《发现东莞非遗之美》画册,获2019第八届DIPE国际影会“金翅鸟”最佳出版物主席联盟大奖;联合民营企业“矮仔祥”连续策划举办三届东莞腊味节,将东莞腊味节打造成岭南地区腊味行业交流的新平台;联合市朗诵艺术家协会、市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东莞阳光网、福木源紫檀博物馆等多方社会力量共同举办“莞脉春秋”——2019年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大赛,鼓励年轻人讲好非遗故事,传承东莞文脉。
三、扩大东莞非遗的社会影响力
继续保持“龙舟月”、“茶园游会”、“大埗巡游”、“康王宝诞”、“黄大仙诞”等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品牌活动,并不断丰富情感内涵,提升活动的精神品质。此外,大力支持我市非遗“走出去”,如组织国家级非遗项目“木鱼歌”参加2019全国非遗曲艺周;组织省级非遗项目“清溪麒麟舞”参加北京世园会“广东日”活动;组织国家级非遗项目“莞香制作技艺”参加2019“亚洲文化旅游展”广东馆的展示展演等。通过以上的各类交流活动,大大提高我市非遗的知名度,扩大我市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在今年东莞文采会期间,我们精心打造的线上形象大使“非遗小姐姐”邀请市非遗传承人走进抖音直播间,宣传、展示、推介东莞非遗产品;同时,“文化莞家”官方抖音号推出了“非遗小姐姐玩转东莞非遗”系列短视频,并于4月23日正式开通“非遗墟市”小程序网购平台,这是东莞市非遗中自建的非遗购物平台,打造线上线下全方位宣传、展示、销售非遗产品,借助各种线上宣传平台,提升我市非遗传承人和非遗项目的知名度。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市委宣传部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团市委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非遗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保障非遗工作全面深入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由我部参与会办。结合我部职能答复如下:
我市一直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为了进一步完善东莞非遗墟市城际联盟的工作机制,适应新时代大湾区发展需要,我市将“东莞非遗墟市城际联盟”升格为“东莞非遗墟市粤港澳大湾区城际联盟” ,并举办了“东莞非遗墟市”系列活动。组织创作推出图书《记忆东莞——王鲁湘走读东莞》、纪录片《寻味东莞》等系列优秀文艺作品,宣传推介东莞的非遗文化。大力推动粤剧的传承发展,创新举办“粤剧黄金周”,兼顾传统戏曲与新编作品、名伶名家与本土新秀、成人演绎与少儿展示,全市每年举办各类粤剧演出超过100场,打造了“粤剧黄金周”“粤韵金声”“粤唱粤好”等活动品牌。举办了“戏曲进校园”“戏曲进课堂”等传承活动,大力弘扬了粤剧艺术深受基层群众喜爱。结合各镇街资源优势,举办了洪梅花灯节、万江龙舟文化节、望牛墩乞巧节、凤岗客侨文化艺术节、东坑“卖身节”、茶山“茶园游会”等系列文化活动,将现代文化元素融入传统节日主题,进一步深化扩展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莞城街道通过举办千角灯传习所、组织参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开发千角灯工艺品等多种渠道,进一步传承本土文化遗产。
下来,我部将充分发挥文化精品和文化产业发展两个专项资金的作用,突出对非遗文化题材创作生产的扶持力度,引导文化企业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加强对非遗文化方面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进一步加强我市非遗文化方面的宣传报道,组织媒体做好有关活动预热宣传、新闻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非遗展示厅、粤剧发展中心等场馆优势,结合“文化遗产日”“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非遗墟市”等主题和活动,策划组织一些适合群众的体验活动,加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非遗传承教育,让他们在参观和体验过程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的广泛参与中活起来、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