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少年所享受的物质条件不断提高,但由于家庭教育知识缺乏,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照顾,社会交往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加上青少年心智发育不成熟,法制观、是非观薄弱等原因,导致青少年难以抵挡诱惑误入歧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东莞检察机关和东莞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东莞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呈攀升趋势,突破了700宗,其中493人被东莞两级法院判处刑罚,这一数据还不包括14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据《广东未成年人刑事审判 (2013-2018)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在2013年至2018年期间广东法院判处的未成年罪犯中,犯抢劫罪、盗窃罪、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等四类犯罪的人数合计占比高达72.9%。
近年来,东莞市综治、教育主管部门、共青团高度重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学校也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但当前东莞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依然存在较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缺乏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联动机制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部门合理协同,相互配合。但目前综治、公检法司、教育系统、共青团等单位部门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中活动单一,缺乏互动和交流,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联动机制。
二、缺乏青少年违法犯罪风险预警平台
预防青少年违反犯罪工作意义在于预防,在青少年违法犯罪风险发生时及时介入。但当前我市缺乏青少年违法犯罪风险预警平台,青少年违法犯罪风险信息无法实现共享,以至社会服务机构专业力量无法及时掌握青少年违法犯罪风险信息,也无从及时介入提供服务。
三、学校法制教育重视不够,法制教育力量薄弱
法律意识薄弱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虽然我市在普及“法制副校长”,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普法教育服务。但仍存在不同学校对学生法制教育重视程度存在差异,学校法制教育力量薄弱,法制教育课时短缺,法制教育重形式轻体验等现象。
四、基层专业力量缺失,无法及时介入提供服务
预防青少年违反犯罪工作的主要介入点在学校、社区,虽然今年教育局、团市委在学校社工和青少年事务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取得成效,但是专业力量资源仍是有限,对于基层镇街、社区或学校而言,遇到青少年违法犯罪服务根本无从介入。
建 议:
一、完善机制,促进联动长效化
由市综治委牵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专项组成员单位系统,制定出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联动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落实定期巡查监督,抓严工作绩效考核,保障方案的有效实施,促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联动长效化。
二、搭建青少年违法犯罪风险预警平台
市综治委推动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教育局、团市委等部门签订《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违法犯罪风险预警信息共享协议》,搭建全市青少年违法犯罪风险预警平台,联动从事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组织,共同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三、增设法制教育特色课程,发展学校社工
一方面,教育局鼓励学校与社会组织开展合作,结合主题班会,融合体验式的教育理念,增设法制教育特色课程。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我市学校社工力量,在全市公办中小学(含中职)校实现“一校一社工”,并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服务列为社工重点工作内容。
四、加强基层专业力量建设,培育专业人才队
一是加强基层民警、团干、社区干部培训,增强基层干部介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能力。二是解放现有镇街团委社工力量,采用城区试点的方式,增设镇街青少年社工服务站,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服务作为镇街青少年事务社工的主要工作内容。三是加强对镇街青少年事务社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工的能力建设,提升其服务青少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