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茶山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高度重视南社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通过“企业管理、村民参与、政府引领、专业推进”四方面的探索,逐步形成文旅融合发展的南社模式。今年南社村更作为“东莞唯一”成功获评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及首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并于12月荣获“2019‘一带一路’文旅融合先进单位”称号。
但是,对如何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距离打造成为大湾区传统文化实践地仍存在一定差距,有很大提升空间。主要表现为:
一、与周边资源整合不充分,未形成合力。古村落及周边资源缺乏系统整体的发展规划,南社明清古村落附近有超朗牛过蓢古村落、石排塘尾明清古村落等人文自然旅游景区。但古村落之间并无公交线路接驳,不便于游客实现一站式参观。
二、区内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南社明清古村落在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接待服务设施方面仍有很大改善空间,例如还有部分闲置民居未被活化利用,也未充分挖掘丰富的本土特色资源、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现有摊位摆卖商品相对单一,欠缺吸引到访游客进行消费选择的当地特产手信,无法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
三、缺乏内容包装,未形成独具吸引力的古村故事。古村落的历史人文底蕴一直未被充分挖掘整理及包装,形成独特的古村故事或艺术形象。其民俗活动“南社斋醮”文化旅游项目和“茶山绸衣灯公”等市非遗项目,展示方式较为单一,且年轻人参与度相对较低,未能有效助推古村落推介。
建 议:
一、优化周边交通设施。整合周边资源,开通东莞“古村落生态”旅游片区旅游专线,接驳茶山镇南社和牛过蓢古村落、石排镇塘尾古村落。优化调整周边的公交线路、旅游专线和旅游观光线,进一步完善公交线网和站点设施建设。同时,建议旅行社可根据东莞现有旅游资源规划“古村落一日游”。
二、大力升级配套休闲设施。以古村落为依托,利用南社、牛过蓢与生态园交界的部分土地,开辟更多特色餐饮和民宿等配套旅游资源,鼓励村民参与运营,推广茶山品牌食品、传统特色小吃,拉动旅客消费。完善景区内停车场、厕所、免费wifi等配套设施,如:新增观光车、特色休息座椅。加强景区服务人员的技能、礼仪培训,升级游玩体验,为游客提供优质到位的服务。
三、做好传统文化展示与体验。组织文史专家、作家等专业人士,深入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形成文字,并出版图书,保存与传播古村落文化旅游片区的人文底蕴。并将挖掘到资料整理成生动有趣的作品,做好传统文化展示与体验,重塑古建文物的活力。如:利用国保单位谢膺书书院打造成集制作、参观、体验相融合的制作基地,为茶山本土非遗项目提供展示平台;利用市级非遗项目南社九大簋展示礼仪习俗,设置南社九大簋文化展览,充分挖掘九大簋在当地的文化意义。
四、全面激活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以荣获“2019‘一带一路’文旅融合先进单位”称号为新动力,传承独具传统特色的乡土文化,充分利用好孝德文化、斋醮文化、粤剧文化、农耕文化等传统文化,并串联古村美景、乡村新貌等多个亮点,打造古村游、生态游、美食游等优质品牌,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擦亮乡村旅游金字招牌。
五、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名片。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主动邀请中央电视台、南方日报等知名媒体进行采风拍摄,广泛宣传南社各类优势文化资源。积极借助省、市的平台等,加大对茶山特色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积极推进向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地的旅游推介,将南社岭南文化与国际流行文化结合,努力塑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