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在地理和经济意义上都处于大湾区中枢位置的东莞,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区域协作与对口帮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港口发展在此背景下将大有可为。这也是正处于改革开放“二次创业”关键期的东莞,开创工作新局面,深入推进转型发展,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中心的一个重要抓手。
经过十多年建设,东莞港从无到有,实现了跨越发展,成绩斐然。截止2019年12月26日,东莞港2019年全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万标箱,较2018年增长12%。在粤港澳大湾区诸多港口中,东莞港的吞吐量仅次于广州、深圳、香港,位列第四。但是,在具备吞吐量增长极大、港口经营管理市场化程度高等明显优势的同时,东莞港也面临综合经济效益不够显著,发展起步晚,周边港口竞争激烈,本地港航人才缺乏,转型升级难度大等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随着国家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港口资源整合东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虎门港综合保税区,给予了东莞第一个国家级的开放性平台,为东莞进一步发挥政策优势提供了重要载体,是东莞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抢抓发展机遇,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一件大事。2019年12月26日,虎门综合保税区在国务院批复设立一年后,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即将封关运作,东莞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了新平台、制度开放有了新载体。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双扩区”正在积极推动过程中。这些利好政策消息,为东莞港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新机遇,东莞应主动接受自贸试验区的产业带动辐射,着力推动东莞滨海湾新区与深圳前海自贸区的深度对接,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推动跨区域产业链相互延伸。
建 议:
在以港口城市为重要牵引力,发展以海带陆、区域合作的经济模式,充分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过程中,东莞应保持敏锐的政策触觉。
一是在大湾区港口群中实现竞合发展。处于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支线港地位的东莞港,面临如今的国际航运市场疲软,大规模开辟国际集装箱运输航线确实十分困难,因此要发挥好地缘优势,衔接好包括深圳港在内的大湾区各港口。
二是完善疏运体系,进行综合物流服务。一方面,要加大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集疏运系统、物流运输配送中心、仓储配送中心以及搭建大型联网信息交换平台,逐步形成集购买、运输、仓储、销售等于一体的综合物流平台,降低港口物流供应链的总成本。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扶持,引进和培育具有一定规模、核心业务能力较强的航运企业,加快航运企业的集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型物流企业,培育本土物流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和带动效应,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形成竞争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群。
三是服务东莞外贸,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在东莞的直接经济腹地。建议:在条件成熟的镇街建设东莞港“无水港”,不断增强港口辐射力;在保税物流中心或综合保税区建立跨境电商备货仓储与配送基地,促进跨境电商的发展;线上和线下同时建设港航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在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最大便利,利用本地物流通关优势,在配套服务上“发力”,致力于打造一个跨境电商集货平台,推动国际快件业务以及保税业务的加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