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淳俗浓、人文荟萃。这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励志的红色文化、闪光的文化碎片、古老的历史遗存,更有众多祖辈世代传承下来的的绝技绝活。据统计,目前清溪镇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一个,省级非遗项目四个,市级非遗项目一个,还有一批传统的项目有待挖掘和保护。

  近几年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清溪镇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形成了挖掘资源、保护名录、有效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为“非遗”的申报、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随着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嬗变,许多关于清溪的文化记忆和客家文化传统,正在迅速地离我们远去。不少深藏民间的工艺和技艺亟待拯救和延续,客家传统文化生态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一、“非遗”项目传承后继乏人。目前清溪镇列入国家、省、市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麒麟制作、麒麟舞、客家山歌、客家酿酒等多个项目,其传承人大多为五十岁上下的中老年人,而年轻一代普遍对这些项目的传承兴味索然,即使”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推广活动,也是蜻蜓点水、波澜不兴,无法从实质上扶持新生代的传承力量,久而久之必然造成项目传承的“断层”。

  二、“非遗”项目挖掘不够。清溪目前虽然有了一批国家、省、市级保护名录的项目,但是还有一大批项目还没有列入申报计划,如传统”客家猪肠粉“的制作技艺、客家”鹅汤炍“的制作技艺等等。

  三、”非遗“项目开发“贬值”。像清溪麒麟制作这种制作水平较高的非遗产品因缺乏权威或专业机构认证、缺乏市场经纪代理而常常隐藏在民间,局限在很小的交易空间而无法走向更广阔的文创市场,未能完全体现出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


建    议:
  结合清溪“非遗”保护工作现状,提出以下意见:

  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重视“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非遗”保护工作原则,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编写推行”非遗乡土教材等方式手段,加紧培育各梯次的非遗传承力量。

  二是建议财政、人事部门按上级要求增拨一定的保护经费和增加专业技术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与支持。

  三是出台改革、完善措施,解决好“非遗”传承人面临的困境,落实好各项优惠待遇。

  四是利用好已有的非遗保护项目、挖掘好潜在的申报项目,打造清溪的文化名牌,提升地域文化的影响力。

提案者: 尹德明

清溪镇

尹德明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清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提案》已收悉。我镇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对该提案进行研究,跟进提案办理落实情况,并及时向政协委员反馈,具体情况如下:
一、鼓励和扶持传承人才的培养
我镇组织“非遗”工作人员对目前清溪已有的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队伍进行了全面走访调查,对项目传承现状进行了全新的梳理,并初步确定了一批新一代传承人意向名单。如在省级“非遗”项目麒麟舞方面,今年将37岁的清溪麒麟队队长黄谨行申报为清溪麒麟舞的市级传承人,其他一批更年轻的麒麟舞队员也已进入视野,列入传承人后备梯队当中;在国家级的麒麟制作技艺项目方面,除了延续并强化国家级传承人黄素明的家族传承之外,鼓励并扶持其积极面向社会开展更大范围的传承工作,目前已有一批年轻的麒麟制作爱好者开始接触并投入这项技艺的学习和传承。在铁松村,以黄鹤林为代表的麒麟制作技艺已传授给其女儿黄静和一批徒弟,给清溪麒麟制作技艺的薪火相传注入了新生力量;客家山歌方面,充分发挥省级传承人刘国权的领军作用,在全镇范围内积极发展年轻的山歌表演力量,目前已有刘惠佳、刘志才等一批新的客家山歌手崭露头角;在其他项目上,今年正将梁伟东申报为东莞荔枝蜜酿造技艺市级传承人,将刘东晓申报为莞香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依托怡香食府等知名餐饮企业,客家酿酒项目的传承也正从家族传承走向社会传承。为加强“非遗”传承的人才梯队建设,我镇积极向上争取相关政策,认真落实“非遗”传承人的各项优惠待遇,以充分发挥出他们的领军作用和传承积极性。在此基础上,麒麟舞、麒麟制作、客家山歌等项目均扎实开展了“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各项目传承人常年深入中心小学、中德技校、华晨外国语学校、联升学校等一批中小学校,手把手传授技艺,激发了青少年一代认识“非遗”、参与“非遗”的热情,他们当中很多人正在成为麒麟舞、麒麟制作、客家山歌等“非遗”项目传承的后备人才。
二、充分挖掘和申报“非遗”项目
我镇“非遗”专干正在进一步搜集整理清溪的相关历史文化资料,并下到各村(居)对老一辈的清溪客家人进入深入走访,深入挖掘清溪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研究决定,拟先将传统的客家美食“鹅汤粄”制作技艺列入下一批市级“非遗”申报项目,目前已经着手启动申报的前期准备工作。而“客家猪肠粉制作技艺”项目当前因申报条件尚未完全成熟,将作为后期跟踪项目加以关注并适时推进。除此之外,通过前期的走访调研,拟从客家传统婚俗、农耕文化等方面着手,发掘新的“非遗”线索,落实项目申报,进一步丰富清溪“非遗”项目库,让客家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存续和发展。
三、创新推广方式提升文化产品价值
我镇坚持“文旅融合,以旅促文”的工作思路,将“非遗”项目的产品开发与清溪旅游的大开发、大发展深度捆绑,一方面鼓励项目主体传承人创新产品开发,另一方面利用“直播带货”等线上手段将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使之实现应有的文化和商业价值。在今年的六一期间,承办的“文化四季---清溪森林动漫节”就利用南方+的新媒体大平台,向全世界以“直播带货”的方式推介了清溪的麒麟制作工艺品、传统美食“鹅汤粄”、莞香茶、荔枝蜜等“非遗”拳头产品,下一步,我们还将联合市文旅局和相关设计包装企业,整合清溪“非遗”产品资源,打造出更高端的清溪手信系列,更好地服务社会。
四、多渠道宣传和弘扬“非遗”文化
一是加大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宣传报道。我镇宣教文体局、新闻传媒中心等部门,组织镇内、省市媒体有计划的采访报道清溪已有的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结合市委宣传部有关宣传要求,有针对性对接采访资源,进一步挖掘可传播空间。
二是利用新兴传媒手段,加强对新生代的宣传。利用微信、抖音、快手新兴传媒手段以及利用平台直播等方式,加强对新生代的宣传,让年轻一代对我镇“非遗”传承有兴趣,激发“非遗”传承活力。
三是推动“非遗”项目进校园,大力推动“非遗”项目以第二堂方式走进校园。如麒麟制作、麒麟舞成为中心小学、第二小学的第二课堂内容,获得在校学生家长的好评。
五、加大“非遗”文化经费投入
2020年安排5个专项,分别是广东省客家新民歌创作基地8万元,清溪麒麟传承基地8万,广东省麒麟文化节30万,清溪森林麒麟动漫季活动经费57万,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费4.5万,共计107.5万。

我镇已将办理情况反馈给提案人尹德明,并做好了解释工作,尹委员对办理情况表示满意,并强调相关部门应加紧推进落实,促进清溪镇“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再上新台阶。


财政局
清溪镇政府:
  东莞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案《关于加强清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提案》(第20200023号)收悉。结合财政职能,我局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我市财政一直十分重视对非遗工作的投入。每年市财政均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保障各项非遗工作的开展,其中2020年市财政预算安排了约37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非遗传承人补贴、培训,非遗交流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课程研发,非遗展厅运营,非遗墟市线上平台和非遗赶墟维护、以及非遗普及系列活动等。
  目前市文化馆草拟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正按程序上报市政府,计划提高非遗项目代表传承人补助,给予濒危项目补助,给予非遗工作站补助,给予非遗获奖项目奖励等。接下来,我局将继续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非遗保护相关工作,切实提供非遗资金保障。同时,清溪镇政府可以结合自身需要,出台本土非遗保护措施,打造非遗文化名牌,提升非遗文化影响力。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清溪镇人民政府:
关于第20200023号提案《关于加强清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提案》中提出“重视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出台改革、完善措施,解决好非遗传承人面临的困境”等建议,我局就相关工作答复如下:
一、积极完善非遗保护体系机制
2019年新增5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6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东莞非遗保护名录进一步充实;起草制定《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现已完成公开征求意见、专家论证等程序,并报市政府审定;建立代表性传承人健康管理机制,完善传承人健康档案;提高非遗保护传承的资金保障,2019年起,东莞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1万元,此外市财政对濒危项目、非遗工作站、新增省级以上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都有资金补助,待《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将按文件要求实行补助。
二、大力开展非遗抢救性拍摄工作
全面启动千角灯、木鱼歌、莞香制作技艺、清溪麒麟舞、赛龙舟、龙舟制作技艺等6大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口述史抢救性拍摄工作,对抢救拍摄工作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真情实感的口述记载,不仅以镜头留下传承人的代表性技艺,还记载了每一个拍摄项目的传承史,为讲好非遗故事留下十分珍贵的资料。另外,联合市摄影家协会做好非遗项目图典的编辑和出版,力争年底出版新一届东莞非遗项目图典。  
三、广泛推进非遗传承普及教育
2013年开始,东莞市积极探索非遗“活态保护”路径,推出了“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寄望从小在孩子心中扎下非遗之根、传承非遗血脉,7年来已成为“年年有新内容,镇镇有新举措,校校有新特色”的品牌活动。东莞非遗进校园实现从“政府统筹、镇街推荐、定点配送”,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申报”的模式转变,东莞市文化馆提供非遗项目课程“菜单”,让学校根据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将非遗项目引进学校。近年来,东莞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各个镇街多点开花、多样发展,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效果良好、影响广泛、值得推广的项目,实现非遗教育的长期性、常态化和内涵式发展。

办理单位: 清溪镇,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财政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