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以制造业立市,工业是东莞的根基和命脉。东莞市人民政府在2018年发布了《东莞市工业保护线管理办法》,保障工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电子信息、机械设备、服装鞋帽等制造业不可缺少的基础加工工序,电镀和印染一直在东莞市产业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解决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早在十多年前,我市先后出台了《东莞市重点污染企业整治方案》、《关于印发东莞市环保专业基地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规划建设了长安、虎门等7个环保专业基地,为我市的电子信息、机械设备、服装鞋帽等制造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配套功能。
根据《东莞市建设项目差别化环保准入实施意见》的规定,“工业集聚区外原则上不再审批新增工业废水排放的建设项目。自2020年起不再审批工业集聚区外新建、扩建涉金属表面处理工艺的项目”。有鉴于此,环保专业基地及工业聚集区(以下简称“园区”)将在我市工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切实保障园区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必要性。
目前长安、虎门等7个园区均已投入运行多年,但在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问题:
一、园区所在的镇街对园区的发展具有抗拒心理,具体体现在将原属于园区规划红线范围内的发展用地转为与园区主导产业无关联的其他产业,导致园区规划环评所许可的产业规模不能正常实现。
二、东莞市对园区的区域限批目前仍无工作程序规定,经常在无触发条件、无书面预警、无正式通知的情况下,即对整个园区的环评通知暂停受理,给园区的正常建设运营带来严重影响。
三、部分镇街政府对园区的政策存在朝令夕改的情况,不尊重园区已取得的规划环评批复和环评结论,未经严谨论证便单方面要求园区提高排放标准、变更排放方式,令园区的建设运营单位无所适从。
建 议:
要解决上述园区建设运营中存在的障碍,充分保障园区持续健康发展,建议:
一、积极响应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监管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精神,深化“放管服”改革,以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参照,在东莞市园区内大胆探索环评改革措施:
(一)对园区内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全面实行告知承诺制;
(二)园区项目环评与区域规划环评实施联动,可简化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等内容;
(三)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可简化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四)园区内环评全面取消技术评估、“属地环保分局初审”等环节,缩短审批流程;
(五)在尚未突破园区原规划环评核定的排污总量前提下,符合园区规划的新建、扩建项目无需提供总量来源;
(六)允许园区根据东莞市产业需要,通过报批规划调整环评,调整园区的产业类型及规模。
二、切实发挥《东莞市环境保护局环保专业基地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约束和监督机制,保障环保园区投资运营单位的合法权益:
(一)未经原环评审批单位书面同意,属地政府不得要求园区提高排放标准、变更排放方式或卫生防护距离;
(二)属地政府变更园区已划定的规划红线范围内的用地用途或调整园区规划范围的,应组织召开听证会,并取得园区已有建设运营单位的同意;
(三)建议制定《东莞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限批工作程序规定》,约定园区区域限批的情形及生效、解除程序。
三、依照《广东省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粤府〔2019〕49号)的精神,在园区内推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对园区的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不动产登记等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