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本土传统美食是城市文化名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随着现代化进程以及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东莞民俗文化遗产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损害、破坏和失传的重大危机。因此保护民俗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外来饮食文化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大量流动人口涌入东莞,他们在建设城市的同时,也将全国各地的美食带到东莞,加上世界各国不同饮食文化的传入,人们对家乡味道的眷恋,以及求新求异的消费心态,均对东莞本土美食造成猛烈冲击。
二、经营店面“老小旧”及经营成本增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就餐环境、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经营传统美食的门店大多比较小,部分甚至以临时摊档形式经营,主要分散在老城区、老围村、老市场,消费环境不尽如人意,周边环境卫生也相对较差,对人们消费意欲产生一定影响,而人工、房租等各项费用却与日俱增,导致很多老店倒闭关门。
三、经营观念落后
传统美食经营者以陈旧的经验式经营管理为主,且以产品观念为指导,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营销手段和服务手段的落后与欠缺,导致有些美食品类、经营店面连很多东莞本地人都不知道,最终与大众不断变化的消费习惯产生冲突,从而导致没落。例如莞城恒香园、翠华记、中山餐馆等老字号,以前每天都门庭若市、大排长龙,现今基本哪个时段去到都有位置入座。
建 议:
一、大力挖掘和发展东莞本土传统美食
美食藏天下,东莞32个镇街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美食,政府部门对传统美食的挖掘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要发扬特色,挖掘各类美食的历史渊源,传统美食要取得好的成绩应该要发扬“风情风味”的特色,例如龙舟饭与龙舟赛相结合,并赋予其深层次文化内涵,让人们享用美食时接受古文化熏陶,在脑海里留下“历史名吃”的印象,增加好感。二是要加大扶持力度,出台税收、资金、财政补贴等方面优惠政策,设立专项的扶持基金,对于一些产品类型及经营模式的创新分级给予奖励,例如按经营年限一年、五年、十年等给予不同奖励。沙县小吃就是因为当地政府大力扶持,从一个三线城市地方小吃发展成年销售40亿、计划上市的全国知名小吃。
二、加强传承人才培养
万江腐竹由于传统手工制作繁琐、价值低,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传承,仅万江新村就从以前的几百家到如今剩下不足10家。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各类美食技师和管理型人才,为保护和发展传统美食奠定人才基础,通过逐步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引入现代管理方法推动传统美食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而出。
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刺激零售消费
传统美食比较依赖实体,但近年来受到网络购物冲击,实体零售业萎缩,也进一步冲击了传统美食发展。为振兴本土传统美食,刺激零售消费,建议参照万江下坝坊的模式,以本土传统美食为核心,在周边发展本土特产(如东莞米粉、万江腐竹、虎门白沙油鸭等)和手工艺品(如莞草编织品、千角灯、龙舟模型等)等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产业,通过规模经营扩大影响力,刺激零售消费,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更有利于保护和发展传统美食文化。
四、抓好本土美食的行业规范化及营销管理
品牌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产品的印象,对传统美食实施品牌化战略,提高产品档次,并通过市场营销的手段,将品牌符号铺建到人们心里,保持人们对传统美食的认知和热情,进而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从而引导形成重复性消费,例如道滘粽和高埗冼沙鱼丸分别依托近年来美食节线上线下全面铺开的宣传攻势,声名远播,家喻户晓,有效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又如石龙麦芽糖柚皮一直是名声赫赫,但由于营销手段落后,如今市面上已较少销售。
市委宣传部
市商务局:
市政协委员董斌提出的《关于挖掘和发展本土美食文化,刺激零售消费的建议》由我部参与会办。结合我部职能答复如下:
为进一步挖掘梳理东莞的本土美食文化,我部联合国内顶尖专业团队,精心策划制作了纪录片《寻味东莞》,以美食文化为切入点讲好“东莞故事”,展示东莞人文魅力。该纪录片包括《山水相逢》、《欢宴流转》和《得天独厚》三集,每集50分钟,分别从顺应天时、依山傍海和迁徙交融三个角度展现东莞美食风貌,全片通过近20个人物故事,串联展现了130多种东莞本土食材和菜式,不仅呈现了大量传统风味浓郁、地方特色鲜明的东莞美食,更通过一系列鲜活的人物与故事,体现了东莞传统与现代融合、本土与异域辉映的独特人文气质和城市基因,可以说是对东莞地道风味和人文风情的全方位展示。
《寻味东莞》纪录片已于6月21日正式推出,连续三周每周日晚21:40在广东卫视频道首播,并同步在腾讯视频和新浪微博联合独播。节目播出后受到媒体和网友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本地微信朋友圈形成“刷屏”现象。截至7月10日,该纪录片网络总播放量已近3600万次。
为进一步扩大影响,用好该片宣传推介东莞特色美食,弘扬本土美食文化,推动餐饮消费复苏,我部正在统筹协调市有关部门的渠道资源,组织开展立体化、全方位宣传推介,具体包括协调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持续关注报道、举行《寻味东莞》赏片会及美食探访活动,推出“寻味东莞”美食地图,纳入“乐购东莞”促消费活动,组织“寻味东莞”美食打卡活动等,争取最佳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
综上,该委员所提的有关建议,已涵纳在我部有关工作计划中。下来,我们将继续有序推进《寻味东莞》纪录片的宣传推广工作,助力东莞本土美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进一步推动社会消费加快复苏。
市人社局
市商务局:
董斌委员在东莞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挖掘和发展本土美食文化,刺激零售消费的建议》收悉。根据提案内容,结合我局职能,现答复如下:
我局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工程,作为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重要抓手,以搭平台、拓培训、广宣传为着力点,加强“粤菜名厨”培养,不断提升“粤菜师傅”技能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一、加强“粤菜师傅”培养阵地建设
一是高水平建设省级培训平台。认定4个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和4个省级“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其中,培训基地每个给予200万元建设补助资金,大师工作室每个给予15万元建设补助资金。二是充分发挥市级培训平台的主阵地作用。全市5所职业院校共有餐饮专业在校生2753人。支持24家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开展中式烹饪、中式面点培训4120人次。充分发挥市高训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展烹饪技能实训 5.4万人次。在市轻工业学校设立“粤菜师傅”实训分基地,拓展实训供给。
二、大力开展“粤菜师傅”线上线下培训
一是开展“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训。支持各镇街将“粤菜师傅”纳入到“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训目录,全市共培训8438人次。二是创新建设线上线下同步培训平台。市高训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名厨来了” “烹饪名厨秀”“名厨沙龙”“名师大讲堂”等32期粤菜师傅系列品牌培训活动,其中线下参与培训1103人,线上平台观看直播达到400万人次。三是打造“宅家做饭”品牌直播活动。聘请粤菜名厨采用视频直播方式教宅家市民学做东莞家常菜,已完成11场直播,总浏览量51629人次。
三、全方位宣传东莞粤菜文化
借力“粤菜师傅”工程,挖掘和重新包装本土传统菜式,并编撰专业书籍作为培训教材。一是协助市委宣传部拍摄《寻味东莞》美食记录片,引起全国观众广泛关注,大大提高东莞美食文化的影响力。二是举办”粤菜师傅?名厨沙龙”活动,东莞市高训中心联合电视台组织粤菜名厨到镇街,结合当地特色饮食文化和食材进行菜式演示,推广莞式粤菜文化。三是编撰专业书籍,市技师学院牵头联合广州、佛山等8个地区编写“广府风味菜烹调工艺”和“广式点心制作工艺”2本教材,作为全省“粤菜师傅”工程指定培训教材。东莞高训中心整理20道传统东莞菜,创新60个新派烹饪方法,出版《莞色莞味》教材。四是举办“粤菜师傅”烹饪电视大赛,以省人社厅和市政府名义共同主办2019年东莞市“粤菜师傅”烹饪电视大赛,8场竞赛共101支队伍303人参赛。通过竞赛宣传和推广本土饮食文化。
财政局
市商务局:
东莞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20200009号提案《关于挖掘和发展本土美食文化,刺激零售消费的建议》收悉。根据我局职能,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冲击,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帮助受疫情影响出现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市委讲话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以战时状态,先后推出“助企撑企15条”、“助企复工10条”、“优化服务15条”、“加快复苏16条”等一揽子政策措施,通过及时兑现减税降费政策,落实社保优惠政策,加快减租让利,扩大收费减免范围,强化金融纾困服务等措施,实现对企业精神扶持。在此基础上,我市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统筹市镇两级财政设立50亿元保企业促复苏稳增长专项资金,在企业融资周转、外贸出口、促进投资、拉动消费复苏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综上,针对“挖掘和发展本土美食文化,刺激零售消费”,下来我局将积极配合各业务主管部门加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有效帮助我市本土传统美食企业尽快渡过难关,稳定发展,按规定落实资金保障。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市商务局:
关于第20200009号提案《关于挖掘和发展本土美食文化,刺激零售消费的建议》中提出“大力挖掘和发展东莞本土传统美食”等建议,我局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能,答复如下:
一、重视传统美食制作技艺的挖掘
东莞非遗资源丰富,自2007年起,我市共开展了五批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评审工作,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个,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44个,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146个。其中与本土传统美食相关的项目有长安大盆菜、白沙油鸭制作技艺、高埗矮仔肠制作技艺、道滘裹蒸棕制作技艺等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41个。
二、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
全市共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4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5名,省级30名,市级49名。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能积极开展带徒授艺活动,带徒总人数达1700人左右。我市通过完善保护体系机制,进一步提高传承人的权益保障。如建立代表性传承人健康管理机制,完善传承人健康档案;提高非遗保护传承的资金保障,2019年起,东莞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1万元;加强传承人群培养,每年邀请国内知名非遗专家对我市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深度培训,全面提升传承人群的整体素质。
三、推进项目交流展示平台的升级
一是打造“东莞非遗墟市”交流展示平台。“东莞非遗墟市”是我市在国内率先创立的非遗产品展示交流平台,今年五月份升级为“东莞非遗墟市粤港澳城际联盟”,建设起粤港澳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非遗保护工作交流平台和非遗形象推广平台,充分发挥联盟在非遗墟市交流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共同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创新机制;二是创新推动东莞非遗线上活动开展。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市大部分线下非遗活动被迫取消,非遗线上活动却开展得如火如荼,上半年制作播出40多条短视频,东莞非遗保护新IP“非遗小姐姐”直播带货推动消费,东莞非遗墟市线上平台汇聚全省近200个非遗精品,一跃成为省内非遗产品最丰富、最集中、最具地标性的集散地,也成为广东省“非遗购物节”的重要平台。通过借助以上各种线上宣传平台以及新的市场营销手段,有效提升了非遗传承人和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税务局
东莞市商务局:
董斌提出《关于挖掘和发展本土美食文化,刺激零售消费的建议》(提案第20200009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为推动本土美食文化发展,市税务局充分发挥作用职能,主动担当作为,贯彻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其中支持餐饮行业的政策措施主要有:
一、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纳税人提供生活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
二、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自2019年1月1日起,小规模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合计月销售额未超过10万元(以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季度销售额未超过30万元,下同)的,免征增值税。
三、自2019年4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允许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0%,抵减应纳税额。
四、自2019年10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允许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5%,抵减应纳税额。
五、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无论采取查账征收方式还是核定征收方式,其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元但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六、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
七、2020年5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小型微利企业在2020年剩余申报期按规定办理预缴申报后,可以暂缓缴纳当期的企业所得税,延迟至2021年首个申报期内一并缴纳。
八、2020年5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个体工商户在2020年剩余申报期按规定办理个人所得税经营所得纳税申报后,可以暂缓缴纳当期的个人所得税,延迟至2021年首个申报期内一并缴纳。
商务局
董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挖掘和发展本土美食文化,刺激零售消费”的提案收悉。市商务局会同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人社局、市委宣传部、市场监管局、税务局、财政局认真研究,结合自身职能,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冲击,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帮助受疫情影响出现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市委讲话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以战时状态,先后推出“助企撑企15条”、“助企复工10条”、“优化服务15条”、“加快复苏16条”等一揽子政策措施,通过及时兑现减税降费政策,落实社保优惠政策,加快减租让利,扩大收费减免范围,强化金融纾困服务等措施,实现对企业精神扶持。在此基础上,我市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统筹市镇两级财政设立50亿元保企业促复苏稳增长专项资金,在企业融资周转、外贸出口、促进投资、拉动消费(包括商贸、餐饮、住宿等)复苏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根据市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拉动消费复苏 强化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扶持的实施办法》(东府〔2020〕22号)的精神,对已纳入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统计名录库的限上餐饮企业,根据销售额按比例给予发放消费券扶持,每家企业最高支持金额不超过50万元。按照市府办的促消费专项工作要求,对报社和协会推荐的本土优秀餐饮企业也给予消费券支持。市商务分别受理、整理、审核了5批企业共195家餐饮企业参与“乐购东莞”餐饮促消费活动。根据微信平台反馈的数据,截止6月30日,已发放乐购券575万元,核销236.5万元,带动消费额624万元,有力刺激我市餐饮消费复苏。
(二)加强“粤菜师傅”培养阵地建设
一是高水平建设省级培训平台。认定4个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和4个省级“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其中,培训基地每个给予200万元建设补助资金,大师工作室每个给予15万元建设补助资金。二是充分发挥市级培训平台的主阵地作用。全市5所职业院校共有餐饮专业在校生2753人。支持24家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开展中式烹饪、中式面点培训4120人次。充分发挥市高训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展烹饪技能实训 5.4万人次。在市轻工业学校设立“粤菜师傅”实训分基地,拓展实训供给。
(三)大力开展“粤菜师傅”线上线下培训
一是开展“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训。支持各镇街将“粤菜师傅”纳入到“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训目录,全市共培训8438人次。二是创新建设线上线下同步培训平台。市高训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名厨来了”、“烹饪名厨秀”、“名厨沙龙”、“名师大讲堂”等32期粤菜师傅系列品牌培训活动,其中线下参与培训1103人,线上平台观看直播达到400万人次。三是打造“宅家做饭”品牌直播活动。聘请粤菜名厨采用视频直播方式教宅家市民学做东莞家常菜,已完成11场直播,总浏览量51629人次。
(四)全方位宣传东莞粤菜文化
为进一步挖掘梳理东莞的本土美食文化,市委宣传部联合国内顶尖专业团队,精心策划制作了纪录片《寻味东莞》,以美食文化为切入点讲好“东莞故事”,展示东莞人文魅力。该纪录片包括《山水相逢》、《欢宴流转》和《得天独厚》三集,每集50分钟,分别从顺应天时、依山傍海和迁徙交融三个角度展现东莞美食风貌,全片通过近20个人物故事,串联展现了130多种东莞本土食材和菜式,不仅呈现了大量传统风味浓郁、地方特色鲜明的东莞美食,更通过一系列鲜活的人物与故事,体现了东莞传统与现代融合、本土与异域辉映的独特人文气质和城市基因,可以说是对东莞地道风味和人文风情的全方位展示。
《寻味东莞》纪录片已于6月21日正式推出,连续三周每周日晚21:40在广东卫视频道首播,并同步在腾讯视频和新浪微博联合独播。节目播出后受到媒体和网友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本地微信朋友圈形成“刷屏”现象。截至7月10日,该纪录片网络总播放量已近3600万次。
为进一步扩大影响,用好该片宣传推介东莞特色美食,弘扬本土美食文化,推动餐饮消费复苏,市委宣传部正在统筹协调市有关部门的渠道资源,组织开展立体化、全方位宣传推介,具体包括协调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持续关注报道、举行《寻味东莞》赏片会及美食探访活动,推出“寻味东莞”美食地图,纳入“乐购东莞”促消费活动,组织“寻味东莞”美食打卡活动等,争取最佳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
(五)挖掘和重新包装本土传统菜式
市人社局借力“粤菜师傅”工程,挖掘和重新包装本土传统菜式,并编撰专业书籍作为培训教材。一是协助市委宣传部拍摄《寻味东莞》美食记录片,引起全国观众广泛关注,大大提高东莞美食文化的影响力。二是举办”粤菜师傅·名厨沙龙”活动,东莞市高训中心联合电视台组织粤菜名厨到镇街,结合当地特色饮食文化和食材进行菜式演示,推广莞式粤菜文化。三是编撰专业书籍,市技师学院牵头联合广州、佛山等8个地区编写“广府风味菜烹调工艺”和“广式点心制作工艺”2本教材,作为全省“粤菜师傅”工程指定培训教材。东莞高训中心整理20道传统东莞菜,创新60个新派烹饪方法,出版《莞色莞味》教材。四是举办“粤菜师傅”烹饪电视大赛,以省人社厅和市政府名义共同主办2019年东莞市“粤菜师傅”烹饪电视大赛,8场竞赛共101支队伍303人参赛。通过竞赛宣传和推广本土饮食文化。
(六)重视传统美食制作技艺的挖掘
东莞非遗资源丰富,自2007年起,我市共开展了五批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评审工作,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个,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44个,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146个。其中与本土传统美食相关的项目有长安大盆菜、白沙油鸭制作技艺、高埗矮仔肠制作技艺、道滘裹蒸棕制作技艺等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41个。
(七)支持餐饮企业业务拓展
支持餐饮企业拓展线上外卖。市商务局联合相关餐饮协会收集便民服务外卖供应的67家餐饮企业上报省商务厅。根据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公布的《广东省首批预约式外卖餐饮服务单位名单》,我市共有57家入选,入选家数全省排名第2名。
(八)支持餐饮评选活动
市商务局近几年都作为“东莞盛宴”钻石名菜评选活动的指导单位,支持东莞市餐饮协会举办该活动。邀请国家烹饪名师、知名美食家、媒体精英、烹饪专家、大众评委组成强大评审团,造访多家餐厅,对过百道菜式进行严格评分,并为参评企业提供建议和意见。最终评选出钻石名菜,招牌美食,地标美食,钻石名点等项目,并以“吃”为主线,收录获奖菜式和餐厅,绘制成年度东莞美食地图指南,弘扬东莞特色美食。
(九)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
全市共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4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5名,省级30名,市级49名。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能积极开展带徒授艺活动,带徒总人数达1700人左右。我市通过完善保护体系机制,进一步提高传承人的权益保障。如建立代表性传承人健康管理机制,完善传承人健康档案;提高非遗保护传承的资金保障,2019年起,东莞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1万元;加强传承人群培养,每年邀请国内知名非遗专家对我市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深度培训,全面提升传承人群的整体素质。
(十)推进项目交流展示平台的升级
一是打造“东莞非遗墟市”交流展示平台。“东莞非遗墟市”是我市在国内率先创立的非遗产品展示交流平台,今年五月份升级为“东莞非遗墟市粤港澳城际联盟”,建设起粤港澳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非遗保护工作交流平台和非遗形象推广平台,充分发挥联盟在非遗墟市交流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共同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创新机制;二是创新推动东莞非遗线上活动开展。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市大部分线下非遗活动被迫取消,非遗线上活动却开展得如火如荼,上半年制作播出40多条短视频,东莞非遗保护新IP“非遗小姐姐”直播带货推动消费,东莞非遗墟市线上平台汇聚全省近200个非遗精品,一跃成为省内非遗产品最丰富、最集中、最具地标性的集散地,也成为广东省“非遗购物节”的重要平台。通过借助以上各种线上宣传平台以及新的市场营销手段,有效提升了非遗传承人和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针对“挖掘和发展本土美食文化,刺激零售消费”,下来我们将积极加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有效帮助我市本土传统美食企业尽快渡过难关,稳定发展,按规定落实资金保障。
(二)在粤菜师傅工程方面,重点筹划高规格举办2020年粤菜师傅电视烹饪大赛;加强莞港合作,支持稻香集团建设“稻香中菜厨艺学院”,引进香港师资和课程,培养国际厨艺精英;完成1200人粤菜师傅培训任务。
(三)贯彻落实《“乐购东莞”2020年第三季度总体工作方案》的相关要求,组织零售、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等行业的企业和商户参与“乐购东莞”活动,结合系列线下促销活动围绕“东莞味道”“东莞之夏”开展品牌活动,策应支持相关企业和商户的联动营销,促进我市餐饮消费复苏。
(四)我们将继续有序推进《寻味东莞》纪录片的宣传推广工作,助力东莞本土美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进一步推动社会消费加快复苏。
以上答复,供参阅。感谢您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希望您继续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