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市共有博物馆53座中,国有17座,其中市属8座、镇街9座;非国有36座,包含企业、村(社区)及个人设立的民营博物馆。在各博物馆网站上,却难觅博物馆文创产品相关信息。而在故宫博物院网站的首页就开设了专门的“文创”栏目,对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进行展示推广。由此可见,我市虽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但却没有与此相适应的丰富的博物馆文创产品,未能形成较为完善的博物馆文创产品产业链。

  一、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存在问题

  1、现有文创产品缺乏创意和特色。我市虽早已有部分博物馆在推广文创产品,如鸦片战争博物馆、市博物馆、可园博物馆等,但在全市53座博物馆中,相当一部分博物馆仍未有自己的文创产品,即使有也与各博物馆馆藏精品或展览的关联不大,还停留在文物藏品按比例简单复制、印在杯子、手机壳、鼠标垫、书签、U 盘、扇面等上,产品设计同质化严重,文化元素植入与融合深度不够,缺少各自有馆藏文化特质。

  2、受经费不足、相关政策不健全制约。由于缺少政策与经费支持,无论在文物系统博物馆、行业博物馆以及民营博物馆,绝大多数博物馆在日常开放、藏品征集、陈列展览、社教活动等方面投入经费,只能维持博物馆日常运营,而在依托藏品开展文创产品开发与推广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文创产品开发困难。

  
建    议:
  2016年,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对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做出部署。因此,根据我市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不足的现状,如何依托我市53座博物馆,加快推进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力度,是将博物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核心课题,是博物馆工作者需要思考与努力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

  1、规划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政策支持。博物馆馆藏资源文创产品产业要获得良性快速的发展,政策落地是根本保障。要以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推广为抓手,制定和完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推广的配套政策,形成博物馆与社会共同开发文创产品的长效机制。

  2、加大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公共财政支持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规范化、制度化保障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形成政府、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如对17座国有博物馆,在确保日常运营经费的基础上,增加文创产品开发专项经费;对36座民营博物馆,除引导经营者加大投入外,制定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激励机制,鼓励经营者大力开展文创产品开发。

  3、打造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人才队伍。文创产品创意与特色不足,关键在于缺少专业的设计创意人才。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养,针对博物馆现有业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特点,选派业务骨干到高校或相关博物馆学习深造,培养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建立通畅有效的人才引进渠道,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创意设计、市场开发、资本运作、推广营销等专业人才,迅速提高文创产品的研发水平。同时也要借助专业设计平台,为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4、依托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资源进行文创产品开发。要通过提炼和挖掘馆藏资源的优秀文化传统、价值精髓、经典艺术特色和本土文化元素,开发出与博物馆藏品和展览相配套、历史文物和当代生活相融合,具有莞土莞乡特色的文创产品,切实提高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5、建立文创产品立体推广与交流平台。好的文创产品也需要有效的推广与营销,要搭建以馆内实体展示服务为中心,“互联网+”等馆外网络销售为重要渠道,加强博物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交流、宣传、推广模式,实现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立体化的文创产。

提案者: 向帅兵

财政局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东莞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案《关于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加大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力度的建议》(第20200008号)收悉。根据财政职能,我局就提案提出的“加大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资金扶持力度”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一直以来,我市十分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年投入5703万元支持市博物馆、可园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袁崇焕纪念园等展馆发展。根据《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公布首批省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近年来,我市博物馆研发了“莞香礼盒”、“四方印章香炉”、“莞香吊坠”、“梅瓶纹饰手拿包”、“居廉设色葡萄禾雀蜜蜂图茶具”等一系列文创产品。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力度,加大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资金扶持力度,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形成政府、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


市委宣传部

市文广旅体局:
  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向帅兵委员提出的《关于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加大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力度的建议》由我部参与会办。结合我部职能答复如下:
  一、我市文化文物文创产品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文化名城战略,大力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的繁荣发展。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扩大转化成果。落实国家部委《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推动我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部署。充分发挥《东莞市建设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实施意见(2011-2020年)》、《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东莞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优势,引导和推动社会资本投身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领域。2015年底,我们修订出台了新的《东莞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以文化创意等服务业为重点扶持范围,加大专项资金对博物馆文创产品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
  二是强化平台支撑,打造文化品牌。建立文创产品立体推广与交流平台。搭建以馆内实体展示服务为中心,“互联网+”等馆外网络销售为重要渠道,加强博物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交流、宣传、推广模式,实现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立体化的文创产品推广平台。鼓励我市博物馆利用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市场化开发相适应文创产品,形成较为完善的博物馆文创产品产业链。借助举办漫博会等产业交易会,促进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生产企业的相互交流,帮助我市文化创意企业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我市还多次组团参展深圳文博会,重点推介市级博物馆文创机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重点文化企业,现场展示东莞地方特色文化项目,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增强创新意识,引领产业升级。我市博物馆文创企业创新意识日趋增强,传统制造型文化企业逐渐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攀升,主动引进高级人才和团队,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优化股权分配和激励机制,加强技术、模式、管理等领域的创新力度,逐渐掌握设计、研发等上游环节,顺着产业链层层跃进,逐步建立自有品牌,获得市场认可。形成博物馆文创产品研产销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圈经营新模式。
  二、下来的工作重点
  针对提案提出的建议,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这些建议很有针对性,也符合我市实际。下来我们将充分吸取其精华,并结合工作实际加以落实:
  一是调整扶持政策,制定《东莞市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今年,我部将修订《东莞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根据文化市场的发展需求,调整未来几年对我市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扶持方向,用好财政扶持资金,培育出一批更优秀、更有潜力的文化企业。同时,我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精神,立足东莞发展实际,紧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重点围绕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制定《东莞市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充分发挥东莞历史文化名城、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等优势。
  二是培育新型业态,促进产业融合。加大技术创新。运用VR、AR、MR等虚拟现实技术和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成果,赋予文化全新的呈现形式,增强博物馆文创产品文化内涵的渲染力、感染力、穿透力,提升消费体验和文化传播效果,为文化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强品牌塑造。引导博物馆文创机构和管理单位树立品牌意识,完善品牌建设和管理体系,选取若干成长潜力大的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力争培育成为全国行业著名品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力,探索法人治理制度,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的积极性,鼓励文博单位挖掘文化资源价值,尝试文创产品的研发和推广,盘活文化资产。积极推进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加大创新和研发力度,推动文化消费。
  三是挖掘馆藏资源、坚持产业特色。依托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资源进行文创产品开发。通过提炼和挖掘馆藏资源的优秀文化传统、价值精髓、经典艺术特色和本土文化元素,开发出与博物馆藏品和展览相配套、历史文物和当代生活相融合,具有莞土莞乡特色的文创产品,切实提高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立足东莞的相对优势产业,发挥东莞的优势和特色资源,引导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找准定位,避免低水平同质竞争,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集中力量培育几个叫得响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品牌,走出一条东莞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加强博物馆文创产品与旅游、设计、玩具、文具等基础较好的文化制造业融合。
  四是加大人才培养、完善引才机制。打造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养,针对博物馆现有业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特点,选派业务骨干到高校或相关博物馆学习深造,培养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建立通畅有效的人才引进渠道,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创意设计、市场开发、资本运作、推广营销等专业人才,迅速提高文创产品的研发水平。建立博物馆与高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有效的合作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鼓同时借助专业设计平台,为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尊敬的向帅兵委员:
您提出的东莞市政协第十三届五次会议提案第20200008号《关于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加大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力度的建议》收悉,经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文化文物单位和文创企业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大力引导本土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
一、大力鼓励和引导文创产品开发工作
近年来,我局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6〕36号)和《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物博函〔2016〕1007号)等文件精神,组织我市文化文物单位认真研究学习,充分认识文化文物单位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的重要意义,大力鼓励和引导本土文化文物单位和企业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据了解,我市目前有广东省文化文物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2家,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的文化文物单位有16家(6家国有和10家非国有),不断推动我市文创工作取得新进展。如东莞市嘉恒工艺制品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创作的56民族婚俗微雕作品被采纳为故宫博物院“宫喜龙凤呈祥”文创主题内容,为大众认识各民族婚俗特色打开了新窗口,东莞市香亲盟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开发设计的“莞之礼?莞香博物馆香道炉音乐机”荣获2019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东莞市麻涌香蕉有限公司“金麻香蕉”、东莞市香亲盟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沉香步步糕升”、东莞市金燕粮油食品有限公司“金燕米粉”、东莞市旗峰食品分公司“旗峰腊味”、东莞市和加仁莞香茶叶有限公司“莞香茶和加仁”等5家企业文创产品入选2016年“广东手信文创设计评选”100件优秀手信并获“广东手信”荣誉称号。
二、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积极拓宽文化文物单位合作渠道,鼓励文化文物单位与社会力量深度合作,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作用,利用各方优势进行互补、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如袁崇焕纪念园与东莞云柱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签署《开发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文创产品计划书》,根据袁崇焕历史名人元素及馆藏资源开展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制作;可园博物馆与广东万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妙不可言”文化纪念册。二是创新合作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形成多渠道融通投入机制,如市博物馆与东莞市大洋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运营莞博文创体验馆,共同推动文创商品结合文创体验活动的经营模式,取得较好成效。在此基础上,市博物馆继续探索升级“博物馆文创体验课+国潮时尚饮品+博物馆文创商品”经营模式。三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国有文化文物单位探索关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收益在权利人间的合理分配机制,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经济收益可用于继续投入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以及对符合规定的人员给予绩效奖励,从而积极调动文化文物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三、大力提升文创产品开发水平
(一)认真梳理我市文化文物资源
目前,市政府公布不可移动文物459处,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4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数量居全省第四),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7处,是全省市域单位面积省保以上覆盖率最高的地级市;全市共有博物馆53座,其中国有17座(含市属8座、镇街9座),非国有36座(含企业、村(社区)及个人设立的民营博物馆),馆藏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现有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8个,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44个,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146个;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9人、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0人;9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1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我局大力发动文化文物单位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广泛应用多种载体和表现形式,开发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统一、且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
(二)进一步丰富产品类型
鼓励文化文物单位主要以本单位文化资源为主题,通过创意设计,大力开发陶瓷、首饰、名信片、徽章、邮票及图册等工艺品或生活用品,不断丰富文创产品类型,更好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如大洋文化创意公司积极与市文博单位合作,研发生产数十款东莞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在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博物馆、市博物馆开设了莞博文创体验店,展陈销售纪念章、茶饼、茶器、玩偶、扑克、画扇等文创产品,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逸颐艺舍博物馆设立独资公司东莞市逸颐艺术品创意设计有限公司进行文创产品开发,精准把握创意和市场的结合点,设计出许多受众甚广的产品。
(三)大力推进试点工作
根据《广东省文化厅关于开展省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粤文市〔2018〕102号)精神,我局大力发动各镇街(园区)文化文物单位积极申报我省文化文物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经积极申报和严格评选,我市袁崇焕纪念园和可园博物馆获认定为首批广东省文化文物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我局大力鼓励和引导试点单位,立足自身特色资源和开发条件,积极稳妥地探索建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良性机制,创新发展模式,在确保履行好公益服务职能和文化文物资源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发适应现代生活、满足多样化文化需求的优秀文化创意产品。
(四)加强学习交流
举办东莞文化创新学堂系列讲座,邀请粤港澳专家学者带来前沿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增强大湾区人才资本等要素融通,促进文化创意与产业深度融合。如分别邀请深圳采纳营销策划公司总经理朱玉童分享如何在最短时间打造超级IP,香港低碳设计协会创始人及会长植观贤讲解大湾区时代如何进行低碳设计,澳门设计师协会会长朱焯信分享如何策划创意与科技融合的展览,通过不同领域的主题分享,增加文创事业的吸引力,助力东莞企业品牌升级;联合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创意设计学院举办“东莞新文创”设计工作坊,邀请行业内资深设计师不二堂总经理连国辉以及珀莱雅化妆股份有限公司创意设计管理中心负责人刘一德对创意设计学院100余学生进行工作坊培训,以实训促成果;组织参观第二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礼品展、以及“面具的文化”非遗交流展,促进东莞文创产业与珠三角大湾区文创产业的交流,掌握未来发展趋势;加强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先进博物馆等的交流了解其授权、设计、制作、运营、宣传等相关信息。
四、进一步完善文创产品营销体系
加强营销资源整合力度,创新文化创意产品营销推广理念、方式和渠道,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将文化创意产品纳入扩大城乡文化消费试点范围。一是推动强强联合,大力推动大型文物单位与大型国有或连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如袁崇焕纪念园与石碣镇邮政分局合作开办崇焕邮局,授权石碣镇邮政分局运用袁崇焕历史名人元素及馆藏资源进行明信片开发设计及印制销售,并连同纪念园自主开发的文创产品设置在崇焕邮局进行展示和销售;二是强化重点区域销售点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在重点商圈、交通枢纽、重点景区开设专卖店或代售点。三是积极发展网络营销,鼓励文化文物单位多利用“互联网+”营销手段,积极发展社交电商等网络营销新模式,从而提升网络营销水平,推动文化文物单位发展电子商务和体验式营销。
五、大力促进文创产品开发跨界融合
我市积极引导文化文物单位树立集成创新的理念,即要超越在单一领域中寻求创新的模式。借助文化资源,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中将人文元素注入各领域、各行业,注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推动我市优秀文化文物资源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更多地融入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公共艺术的规划设计,促进历史文脉有机融入城乡风貌,实现跨领域、跨行业、多元化、多交叉的融合创新发展。
六、积极发挥专项资金引导作用
近年,我市出台了《东莞市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文创旅游商品品牌进行奖励,积极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加大文创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力度。2016年我市对获得“广东手信文创设计评选”活动100件优秀手信及“广东手信”荣誉称号的5项文创旅游手信,以及获评“首届东莞市旅游商品评选”金、银、铜奖等23项旅游商品,合共28项目文创旅游手信进行奖励,共奖励214万元。
七、下一步工作重点
目前,我市文创产品开发工作还处在摸索发展阶段,文物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突破、创意研发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产品营销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创意管理人才有待进一步提升。下来,我局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大力推动我市文创产品开发有关工作:
(一)充分调动文化文物单位的积极性
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政企分开原则,以企业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积极探索国有文化文物单位与文创企业、连锁平台强强联合,进一步完善文创产品开发激励机制和提升政策扶持力度。
(二)不断完善文创产品营销体系
进一步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在重点商圈、交通枢纽、重点景区开设专卖店或代售点;创新文化创意产品营销推广理念、方式和渠道,重点探索“网红带货”销售渠道,促进线上线下营销体系融合发展。
(三)强化文创产品宣传推广
积极参加和举办各类文创产品评选活动,进一步提升我市文创产品品牌效应;积极组织文创企业和文创产品参加各级展销活动,不断强化我市文创产品的宣传推广。
(四)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加强对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人才的培养,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纳入各类文化文物人才建设计划。推动各文化文物单位与文化创意产品经营企业为人才提供各类岗位,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鼓励文化文物单位建设兼具文化文物素养和经营管理、设计开发能力的人才团队,通过多种形式引进优秀专业人才。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委宣传部,财政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