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年来东莞公共设施建设情况
  东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莞港深经济走廊,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战略发展规划的实施,东莞各项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大大加强,为东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从东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东莞市政府采购网、深圳市工程交易服务网、广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信息平台统计,以市政、水利、建筑、桥梁、公路、地铁及轻轨等项目(以下简称“六项”)为例,2017-2019年东莞财政投资项目招标额分别为206.59亿元、256.10亿元、1106.34亿元(详见附表),呈现出逐年大幅增长的态势,为东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附表数据看到央企、国企占据明显竞争优势。2017-2019年,央企与国企分别承揽64.06亿元、95.30亿元、952.42亿元,中标额占比分别为31.01%、37.21%、86.09%。东莞本土民企分别为24.19亿元、53.13亿元、69.81亿元,占比分别为11.71%、20.75%、6.31%。不难看出,与央企和国企相比,东莞本土民企竞争处于劣势地位。尤其在基础建设大发展的2019年,东莞本土民企中标只占年度总额的6.31%。相比前两年,较为大幅度的“国进民退”。由于绝大部分央企、国企在东莞没有分支机构,他们在东莞建设项目所产生的GDP也不计入东莞,所得税也不用向东莞缴纳。本土民企中标比例偏低不仅影响到本土民企做大做强,而且对东莞GDP和税收增加也产生一定影响。
  二、本土民企参与公共设施建设少的原因分析
  本土民企参与公共设施建设少的主要原因:一是本土民企无论是在品牌还是在实力方面与央企、国企竞争中处于下风,导致公共设施建设项目中标机会不多;二是本土民企贷款难,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实力不够;三是政府对本土民企支持不足,缺少针对性的政策扶持。
  三、本土民企更多参与东莞公共设施建设,将有利于助推东莞经济发展
  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如能让本土民企更多参与东莞公共设施建设,不仅有助于东莞GDP增长,而且有助于带动就业和增加税收。以公共设施项目招标金额1000亿为例,如将本土民企中标比例提高到50%,那么对东莞GDP的贡献将增加约100亿元,东莞市GDP将增加约1%,所得税将增加约12.5亿元,以2018年东莞税收2263亿元计算,将使东莞年税收提高约0.6%,这将对东莞经济发展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建    议:
  1.加强宣传,舆论造势。市政府可从各宣传口径加强舆论造势,营造全市上下积极支持本土民企发展的良好氛围,从舆论导向上支持本土民企参与本市公共设施建设竞争,创造条件让本土民企做大做强。
  2.政策扶持,鼓励竞争。制定鼓励扶持措施,鼓励本土民企为牵头方与央企、国企联合进行投标和施工,以此来帮扶本土民企成长;在公共设施建设项目招标中实施“评定分离”,以结果为导向,强调过程管控,依法依规,避免围标,让本土优秀民企脱颖而出。
  3.推动银企合作,降低融资成本。积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推动银企合作,切实改善本土民企“融资难”的问题。
  4.提高资质,提升品牌。全力帮助本土民企获取较高等级的设计施工资质;深入推进东莞品牌计划,充分挖掘本土优秀民企,进行精准指导,提升本土优秀民企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品牌价值,为本土民企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为东莞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提案者: 尹洪卫
返回
顶部